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89468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课《游褒禅山记》(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诗歌欣赏王安石诗歌欣赏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诗歌欣赏王安石诗歌欣赏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诗歌欣赏王安石诗歌欣赏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 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 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 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 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代表作有

2、答司马谏议书、读 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 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所作词不多,却能“ 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 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 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 ,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 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 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 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 扬海内外。华阳洞是褒禅 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 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 洞、天洞、地洞,特点是“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 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 有“华

3、阳”、“万象皆空”等 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 “记”:是古代游记记中的一种 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发议论为 主 而以记记游为辅为辅 ,议论议论 又涉及 哲理问题问题 。 文体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 bo sh zhn p yo ho ji u f 第一段: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起名。 名动,往东行 。 表判断,在 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

4、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请大家记住口诀: 山南水北阳 山北水南阴 以以故,其后故,其后名名之曰褒禅之曰褒禅因为;给 因为;给命名命名 而而卒卒葬之葬之并且;葬(于)之并且;葬(于)之 今所谓慧空禅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者,褒之庐冢,褒之庐冢也也表判断表判断 以其以其乃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作表判断,作“ “在在” ”解解 独独其为文其为文犹可识犹可识指代碑文;刻的文字指代碑文;刻的文字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山之_、山之_、山之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 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

5、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不出,火不出,火且且尽尽将要,副词将要,副词 有泉有泉侧侧出出 从侧面,名作状从侧面,名作状 然然视其左右,来视其左右,来而而记之者已少记之者已少但是;并且但是;并且 则则其其至至又加少矣又加少矣那么;到达的人,动作名那么;到达的人,动作名 而而予亦悔予亦悔其其随之随之而且;指代自己而且;指代自己 解读第解读第2 2段段 火尚足以火尚足以明明也也明;照,照亮。形作动明;照,照亮。形作动 极极夫游之乐也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作动极;尽情享受。形作动 而其而其见见愈奇愈奇 见,动作名见,动作名 平旷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记游洞经过 追记后洞 遗

6、憾心情 前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解读第解读第2 2段段 常在于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形作名险远的地方,形作名 古人古人之之观于天地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往往有得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 至于至于幽暗昏惑,幽暗昏惑,而而无物无物以以相之相之到达;却;来到达;却;来 于于人人为为可讥,可讥,而而在己为有悔在己为有悔在;是;并且在;是;并且 其孰其孰能讥之乎能讥之乎反问语气词,难道;谁反问语气词,难道;谁 解读第解读第3 3段段 非常非常之观之观非常:不平常、不寻常。非常:不平常、不寻常。 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解读

7、第解读第3 3段段 后世之谬其传后世之谬其传而而莫能莫能名名者者并且;说明并且;说明 又以悲夫古书又以悲夫古书之之不存不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 此所以此所以学者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读书人、求学者读书人、求学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萧君圭君玉“ “地地+ +姓姓+ +名名+ +字字” ”的称谓方式的称谓方式 至和元年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七月某日年号纪年方式年号纪年方式 解读第解读第4 4、5 5段段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 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学问平易处,浅尝

8、辄止者众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博大精深,大学问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求学之力 求学之客观条件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课堂小结 本文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和“_”的道理。 游山 治学 游山 尽吾志 深思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 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 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归纳主题 文言知识总结 深远幽暗的样子。 懈怠。 责怪。 尽,文中是尽兴的意思。 不平凡。 弄错、使错。 治学的人。 谨慎地采取。 唯独,只有。 从旁边涌出。 拿着火把。 尽。 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形容词词尾,“的样

9、子” 但,但是 如此,这样 对,正确 欣赏 景象 建筑物的一种 路,道路 道理 主张 说,讲 方法 文字 文章 掩饰 纹 命名 解释 出名 占有 名声 大概 车盖 承上表原因,译为“因为” “是因为”等 超过,胜过 副词,表判断,译为“是” “就是” 竟,竟然,居然 于是 才 代词,表领属,它的 代词,它 代词,他们 代词,那个 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 表示反问,难道 、以故、以故其其后名之曰后名之曰 、距、距其其院东五里院东五里 、独、独其其为文犹可识为文犹可识 、问、问其其深,则深,则其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盖其其又深,则又深,则其其至又加少矣至又加少矣 、以、以其其求思之深

10、而无不在也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其孰能讥之乎?孰能讥之乎? 、而余亦悔、而余亦悔其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9、既、既其其出出 1010、视、视其其左右左右 1111、谬、谬其其传传 1212、咎、咎其其欲出者欲出者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代仆碑)代词,它(代仆碑) 前前“ “其其” ”:代词,它(代:代词,它(代 “ “穴穴” ”)。后)。后“ “其其” ”:代词,那些(作:代词,那些(作“ “好游者好游者” ”定语)定语) 前前“ “其其” ”:代词,它(代后:代词,它(代后 洞

11、)。后洞)。后“ “其其” ”:代词,代游客:代词,代游客 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指古人) 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代词,指自己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助词,无义 代词,洞,洞壁代词,洞,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其字用法归纳其字用法归纳 文章小结: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 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 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 “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 之所得,又是治

12、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 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反思一下? 布置作业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鹊踏枝)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 势相当恶劣,此时唯有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 瞩,看到远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要我们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 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这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人瘦 了、

13、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 ,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 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 。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 这是成功之前的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在这一境界里 ,足见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态度。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 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 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 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所谓踏破铁鞋 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 自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