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8900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专题3古代商业的发展.(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 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 (1)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 地位提高。 3、秦汉 (1)政策:重农抑商,商业活动受时间、地点的限 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百余万民工挖通 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 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 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

2、今北京)南,构成上 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 程之一。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 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全长1794公里。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中这样评价:“尽 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指隋炀帝开凿运河下扬州游乐),共禹(指大禹治水 )论功不较多。”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大运河为后世百姓造福 虽然隋朝灭亡有驱使百姓开凿运河的原因 但那不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昏庸统治才是 不应该看不到大运河所带来的好利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

3、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 、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 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 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 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 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 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 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 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 ,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 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

4、持续 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 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 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 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 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 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 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 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京杭运河一向为 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 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

5、源不 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 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 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 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 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 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 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 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隋朝大运河,开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 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 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政治 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 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

6、地区供 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 法满足北方的需要。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 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 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隋炀帝运河,开通目的:修运河是劳民伤财的举动 ,是炀帝的功绩,是暴政。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 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大运河 开凿,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 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运河水 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上,隋 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需要一条南 北向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地位作用:隋运河以洛为中心,北起涿郡

7、 ,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 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接五大水系黄河,长江 ,海河,淮河,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运河长度,世界首屈一指,河道水深、宽度、通航能力- -是最大的。运河开通,“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皮日 休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 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大运河如同长城, 饮誉世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 力;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城市发展,江都、余杭、涿郡 等迅速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央集权稳定。 (2)具体表现: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 柜坊专

8、营货币的存族和借贷,是我国最早期的银行 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 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史学界一直认为,产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屠燕治解释,四川的地理闭塞,促使北 宋时期出现“交子”,但“交子”不直接参与流通,商人 从四川携带“交子”外出,仍然需要将“交子”再兑换成 金银铜钱等货币进行交易。“交子”是有价证券,相当 于现在的支票。到了南宋时期,由

9、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铜币的制造已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 经济主要靠海外贸易,导致钱币大量流失海外,民间 由此出现可以用于交易的“会子”,公元年临 安府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政府出面发行“会子”,随 着他升任为户部官员,“会子”也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 日本、高丽。直到年后,即年,欧洲 瑞典才出现纸币。 纸币的产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经济发达的象征。在 南宋年的历史中,使用纸币的时间长达多 年,共发行“会子”近亿贯,如果按照南宋当时两 黄金兑换贯铜钱的换算方法,相当于发行了 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见。 在具体证据方面,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

10、: “造会纸局,在赤山湖滨。”赤山,在苏堤第一桥西南, 与玉岑山对峙,北连大麦岭,东接太子湾。而且 多年前的另一部古书咸淳临安志有一张现存最早的 南宋西湖图,图中赤山教场与南山第一桥之间,清 楚地标有“会子纸局”四个字,从中可以看出会子纸局的 大致位置。它应是靠近杭州南山路、西山路和虎跑路三 路交叉口的南山路以北一侧 。交子是“支票”,会子才是 “钞票”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代商业继续发展 (1)原因: 国家统一; 疏通大运河; 开辟海运; 遍设驿站; 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 (2)表现: 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都会。 7、明清 (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 棉花、茶

11、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中国古代四大商帮,泛指晋商、徽商、浙商(包括 湖商和宁波商帮)、粤商(包括广州商帮、潮州帮和 客家帮)。四个商帮。 明代是中国商业较完整的启蒙 发展期,其商人与商业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 荣,商业经营直接关系到了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江 南地区新兴工商城镇的出现,便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 种成果。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 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12、 (2)宋朝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 镇、朱仙镇、景德镇是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注:汉口、佛山、朱仙三镇是充当商品流通的中转站 ,成为区域市场乃至全国大市场商品循环的枢纽;景 德镇则是专业手工业镇,“瓷都”。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 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资料: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 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有些城市 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 放的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圩”或“赶场”。草市 的集、圩在交易

13、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 ,成为沟通乡村与城市的桥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 荣。商业性市镇在乡村和城郊地带的广泛兴起和发展 ,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 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 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镇的设置始于南北朝时期, 宋代以前,是封建政权的军事据点,北宋建立后,镇 的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向农村经济中心 地演变。在中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网络中,镇居于市场 层级的第二级,镇之上的区域中心市场是府、州、县 城,居于镇之下的则是圩、集、场、店等广大的农村 初级市场。 2、城市的发展 (1)表现 古代的长

14、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 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 业中心。(是古代中国城市的最高形式) 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 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两个趋势是什么? 一)是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 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二)是隋唐以后一批经经济职能为主的商业都市逐渐 兴起,逐步增加,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表现为: 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时间:张骞通西域之后。 B、路线: 从长安出发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 新疆 中亚和

15、西亚 海上丝绸之路 A、时间:汉武帝之后 B、路线: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交往,从事经常 性的贸易往来,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中外贸 易的发展。 (2)唐朝:广州-外贸港口,设市舶使管理。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清朝: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 渐趋萎缩。 只开放广州一外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 对外贸易。 资料: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广东十三 行等。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 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 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

16、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 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洋。 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 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 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1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 、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 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 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 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粤海关设立通商 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 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 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 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 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 ,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 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 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