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688770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应用研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掌握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 掌握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 掌握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 ? 了解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性的概念: ?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可以看作寒(凉)、热(温) 二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 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基础代谢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中药的作用: ?热性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寒性药物:知母,石膏,黄连,黄芩 。具有中枢

2、抑制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无声等 中枢抑制状态。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热证与寒证动物模型的特点: ?寒凉药制造寒证模型动物()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相关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 ?中枢神经递质; ?其他。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增高)。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1、兴奋性递质:去

3、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2、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 ?热性药使前者其显著增加,后者降低; ?寒性药使前者显著减少,后者增加。 酪氨酸羟化酶 ? 酪氨酸羟化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变为多巴 ,多巴可转变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 ?热性药增加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增加递 质含量。 ?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减少递 质含量。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的症状。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偏高,寒证病人指数偏低 ;

4、 ?温热药使指数升高,寒凉药使指数降低 ; ?治疗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转向正常。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水平: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寒证病人此系统亢进,以温热药治疗; ?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 热证病人此系统亢进,以寒冷药治疗。 ?cAMP/ cGMP cAMP与cGMP ? 腺苷三磷酸(ATP)或鸟苷三磷酸(GTP )能形成3,5-磷酸二酯键, ? 构成环化核苷酸,即3&amp;#39;,5&amp;#39;-环腺苷酸 cAMP 、3&amp;#39;,5&amp;#39;-环鸟苷酸cGMP。 cAMP与cGMP

5、? cAMP与cGMP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中, 参与调节细胞生理生化过程而影响生物 的生长、分化和细胞对激素的效应。 ? cAMP和cGMP在某些组织中引起的生理 效应往往是相反的。有些学者提出cAMP 与cGMP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可 能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之一。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对多巴胺羟化酶和尿17 羟皮质类固 醇的影响。 ?前者可促使DA生成NA,后者为NA的代 谢产物。 ?寒凉药使DH 活性降低,使17OHCS排 出减少。而温热药作用相反。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附子 ?有效成分:去甲猪毛菜碱 ?作用:强心、升压、抗休克 ?作用机理:兴奋 受

6、体和受体。 兴奋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知母 ?有效成分:知母皂苷 ?作用:改善阴虚症状。 ?作用机理:降低多巴胺羟化酶活性,抑 制受体,减少cAMP含量;恢复M受体 的功能。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 下丘脑垂体性腺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肾上腺: 血浆皮质酮, 17OHCS,ACTH反应, ? 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TSH),T3、T4, ? 性腺: 血浆孕酮、雌二醇及其受体亲和力。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结论: 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而寒凉药的作用往往相反。 4

7、、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 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温热药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增加基础代谢,升高血清T3、T4 。 ?寒凉滋阴药可使升高的T3、T4值明显下降 抑制基础代谢。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 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 活性: ?温热药可提高钠泵活性,增加酶含量; 促进产热。 ?寒凉药作用相反。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如:温热药附子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 状腺轴, 如:温热药淫羊藿可兴奋红细胞钠泵活性 ; 如:滋阴药龟板可使升高的血清T3、T4值 明显下降, 如:知母的有效成分知母菝契皂苷元是钠 泵抑制剂。 5、寒凉药的抗感染作用 ? 一般的表热证,常为病原体

8、急性感染, 往往用寒凉药处方治疗。 ? 药理研究表明,寒凉药大多具有抗感染 作用,同时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 用。后者是一些药物抗感染的途径(无 体外抗菌活性)。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 功效的概括和总结。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 作用间存在着联系。 辛味药 ? 分布特点: 解表药、理气药、(开窍药、化湿药等)。 ? 主要成分: 挥发油,(苷类,生物碱) ? 常见功效: 发汗、解热、健胃、扩张血管、开窍。 辛味药 ? 药理作用: 辛味药 ? 解表药中辛味药占88.8%,大多

9、含有芳香 刺激的挥发性成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 ,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微循环,兴奋汗 腺促进汗液分泌。 ? 理气药通过挥发油对胃肠道产生兴奋或 抑制作用,产生理气和胃的功效。 酸味药 ? 分布特点: 收涩药、止血药。 ? 主要成分: 有机酸、鞣质 ? 常见功效: 止泻、止血、抗菌、消炎、抑菌等。 甘味药 ? 分布特点: 补益药、养心安神药 ? 主要成分: 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 常见功效: 补充营养、增强与调节免疫力 苦味药 ? 分布特点: 泻下药、清热药 ? 主要成分: 生物碱、苷类 ? 常见功效: 致泻、止咳、平喘、抗菌消炎 咸味药 ? 分布特点: 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 主要成分: 钠、

10、钾等无机盐 ? 常见功效: 致泻、祛痰、消肿(甲状腺)、补肾 ? 中药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部 分,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应 该有充分的认识。 第五节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 中药毒性的含义: ?张景岳 “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李东垣 “偏阴偏阳谓之疾” 中药毒性是中药的最基本的性能,中药 毒性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 目前,中药毒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不良 反应”的概念。 ? 中药毒性与四性五味一样,是中药药性 理论之一,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意识

11、模糊,抽搐,惊厥,昏迷,死亡。 ?马钱子碱(士的宁)30mg可致人死亡, 乌头碱34mg可致死, ?蟾酥色胺酸,有类似LSD的致幻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心率失常、血 压异常、循环衰竭、死亡。 ?含乌头碱类药物,川乌、草乌等; ?含强心苷类药物,蟾酥含蟾酥毒苷。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肺水肿,呼 吸衰竭,窒息死亡。 ?苦杏仁,含氢苷,可水解生成氢氰酸, 一次食用超过60粒可致死。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出血 、黄疸、肝脏坏死。 ?以寒凉药据

12、多。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腰痛、浮肿、尿频尿闭、尿毒 症、肾功能衰竭。 ?如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在体内蓄积引起 肾小管坏死。 1、急性毒性反应 ? 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 ?主要表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 血、血小板减少、再障等,严重的可引 起死亡。 ?如芫花、雷公藤等。 2、长期毒性反应 ? 用药超过3个月以上多见, ? 侵犯肝、肾、胃肠多见。 ? 如大黄、木通等。 3、过敏反应 ? 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主要成分多 为蛋白质多糖、小分子物质。如蜈蚣、 蝉蜕、全蝎等。 ? 主要表现如皮疹、皮炎,严重的如过敏 性休克。 4、三致反应 ? 致畸胎 ? 致突变 ? 致癌 5、药物依赖性 ? 如火麻仁,含大麻酚类物质,属于麻醉 品。其他有番泻叶、牛黄解毒片等。 本文欣赏结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谢谢欣赏! &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