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8418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讲解(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实验室 生物安全培训 郭 洁 职业暴露与感染 实验室工作 可能发生职 业暴露 职业暴露可 能发生感染 实验室职业暴露感染的途径 实验室职业暴露可发生在实验室工作或逗 留的任何时间 呼吸道吸入 经口摄入 针刺或锐器刺伤 皮肤、粘膜污染 叮咬 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气溶胶中 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举例:结核分枝杆菌 炭疽杆菌 SARS冠状病毒 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aerosol)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 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溶状 态分散体系 其中的气体介质为连续相,通常为空气 其中的微粒为分散相,成份复杂,大小 不一 呼吸道传播 按微粒的大小 粒径10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又因

2、 其重量轻,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长而称 为飘尘 粒径10m的因重力作用而迅速下沉 而成为降尘 呼吸道传播 微生物气溶胶 粒子直径10m,一般被阻留在鼻腔内 粒子直径5-10m,可到达支气管 粒子直径5m,可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 粒子直径越小,其到达的部位越深,小于 1m的粒子在肺泡内沉积率最高 粒子直径0.4m可自由进出肺泡 呼吸道传播 气溶胶可在实验室内长时间漂浮并随气流 在室内流动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甚或逗留期间 通过吸入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气溶胶颗粒发 生暴露并可致感染 消化道摄入传播 经消化道摄入传播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粪 便、食物等中,可引起人类消化道感染 举例:志贺菌属细菌 沙门菌属细

3、菌 葡萄球菌属细菌 消化道摄入传播 经消化道摄入传播的胃肠道感染可发生在 无意识的手-口途径污染时 传染性液体喷溅入口时 在实验室进食、饮水时 经血传播 经血传播的微生物是存在于血液中并可引 起人类疾病的生物病原体 举例:HBV HCV HIV 疟原虫 梅毒螺旋体 经血传播 被经血传播的病原体感染的患者血液、或有可见 的血污染的体液;以及精液、阴道分泌物、 关节 液、内脏器官周围液体等可传播血传病原体 经血传播而致的感染主要发生在 针刺意外时 锐器刺伤时 蚊虫、动物叮咬时 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污染时 临床实验室内小气候 临床实验室由于其规模、建筑布局、周围 环境、内部分隔、设备、人员拥挤程度及 通

4、风条件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室内小气候 ,并可能导致实验室内病原体的浓度增加, 使实验室内感染机会明显大于室外 临床实验室内小气候 临床实验室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造成实验室 环境的污染,如离心、混匀、接种、制片 、移液、加样等均可产生气溶胶污染,标 本喷溅等可直接污染皮肤粘膜及实验台面 和地面等 另外,啮齿动物、昆虫等也都可携带并传 播微生物病原体,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 带来威胁 临床实验室内小气候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或生物材料中可能携带 的潜在病原微生物往往是未知而多样的 根据处理和检测的标本不同、检测目的和 方法不同,临床实验室藏匿的具有潜在感 染能力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存在形式 亦不同 微生物危

5、害评估 当建设使用传染性或有潜在传染性材料的 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微生物危害评估。 确定对象微生物应在那一级的生物安全防 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 紧急事故处理方法,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 严格遵守执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一级防护屏障 是指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 护装备等构成的防护屏障 二级防护屏障 是指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 通风系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使用的一级和二级防护屏障的不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四级。 按防护水平由低到高排列即: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6、BSL-2)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 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都是基于 确保处理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时的工作人员 和环境的安全而进行设计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SL-1是围护屏障水平和生物安全级别最低 的生物实验室,在该级别实验室中进行的 操作都是在室内开放空间进行的 在其中活动所涉及的生物因子应是已知不 引起健康成人感染的微生物 但是应注意这些微生物也许有可能引起幼 儿、老人或免疫抑制患者的机会感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SL-2主要用于处理中度危险的病原体,如 沙门菌属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意外的经口摄

7、入或经 皮肤、粘膜暴露而感染 在遵守标准操作程序的情况下,这些病原 体的处理可在开放实验台进行 但是,如预期有发生喷溅或可产生气溶胶 时应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SL-3是为应对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原 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等的实验室操作而 设计的 BSL-3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程序,使用一级 和二级防护屏障,同时对于诸如通风系统 都有特殊的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BSL-4用于可引起致命疾病的病原体的处理和实验 操作 这些病原体(如出血热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 播的或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或没有有效的治疗 方法 BSL-4实验室的实验操作一般地应在级生物安全 柜内进行,

8、或由身着正压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进行 操作处理 BSL-4实验室应是完全独立的实验室,其通风系统 和废弃物处理亦应完全独立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可粗略的分为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防护(主要指对气溶 胶的防护) 其他途径传播微生物的防护(主要指经血 液、经消化道或经啮齿动物等途径传播的 微生物的防护) 个体防护装备 鞋套、帽子、合适的口罩、手套、护目镜 、常规实验服、背开式隔离衣、连体防护 服等 穿戴防护用品流程穿戴防护用品流程 穿工作服(衣、裤) 穿工作鞋 戴(防护)口罩 穿隔离衣 戴第一层手套 戴第二层手套 戴帽子 必要时洗手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面罩 BSL-2实验室个体防护

9、 摘脱防护用品流程摘脱防护用品流程 摘外层手套 脱隔离衣 摘帽子 摘里层手套 脱工作服、鞋 摘(防护)口罩 必要时消毒手套 若有摘防护眼镜、面罩 规范洗手 临床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采血岗位:针刺、喷溅、气溶胶污染污染 呼吸道标本采集岗位:飞沫和气溶胶污染 标本运送、接收岗位:容器表面污染、标 本泄露和泼洒污染 标本离心岗位:离心管破碎或盛装过满造 成标本泄漏、离心结束前的制动过程中 、可产生大量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气溶胶颗 粒 其他岗位:标本污染、泄露、气溶胶污染 临床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免疫试验、免疫 凝集试验检测岗位 气溶胶污染 使用加样枪或滴管加样时 可产生气溶胶粒子

10、,特别在吹出最后一滴 液体时;手工洗涤时可产生气溶胶粒子 泄露和泼洒污染 手工加样可发生样本 滴落污染台面等;加样时可发生反应板表 面污染;洗板时可发生洗液污染反应板表 面;标本管破裂、倾倒可产生血液外泄 临床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细菌学标本接种、鉴定岗位 泄露和泼洒污染 容器破裂可造成标本泄露; 容器倾倒可造成标本泼洒;临床采集标本时可发 生容器外表面污染;接种时可造成标本滴落污染 台面等;在手工开盖时可发生标本污染手指或环 境;制备涂片时可污染手指或环境 气溶胶污染 取菌环接种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 染;制备涂片和悬液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标 本处理过程中的离心、重悬浮等可产生气溶胶粒 子污染

11、各类紧急情况处理 手部清洗消毒 推荐使用肘动式或者自动式洗手开关 流动水冲洗手部多次,然后用液体皂滴在手上,反复撮手 ,在用水彻底冲洗 清洗完毕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手巾擦干 可用75%的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度污染 在没有洗手池的地方,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部清 洁产品代替 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应急处理 保持镇静,立即停止实验,脱掉手套。 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取出急救箱,用碘酒或75%的酒 精擦洗伤口适当的包扎。 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受伤原因及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必 要时要进行医学处理。 向实验室安全员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生物安全柜内溢出处理 处理溢洒物时不要将头伸入安

12、全柜内,也不要将脸直接 面对前操作口,而应处于前视面板的后方。 选择消毒剂时需要考虑消毒剂对生物安全柜的腐蚀性。 如果溢洒的量不足1ml时,可直接用消毒剂浸湿的纸巾擦 拭。 如溢洒量大或容器破碎,按操作规程消毒。 如果溢洒物流入生物安全柜内部,则视情况,如需要可 对生物安全柜进行熏蒸。 衣物污染 尽快脱掉最外层防护衣,并注意防止感染物质进一步扩 散。 将已污染的防护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待高压灭菌 脱掉手套,到污染区出口洗手 更换防护服和手套 必要时对发生污染及脱防护服的地方进行消毒处理 如果内衣被污染,应立即脱掉易污染的衣物,消毒处理 皮肤粘膜被污染 感染性液体外溢到皮肤 (1)立即停止工作,

13、脱掉手套 (2)用75%的酒精进行皮肤消毒 (3)再用大量水冲洗 感染性液体溅入眼睛 (1)立即停止工作,脱掉手套 (2 ) 迅速到缓冲区用洗眼器冲洗 (3)用生理盐水冲洗 两种情况都应做适当的预防治疗和医学观察,并报告实验 室安全员进行事故记录 离心机内有感染性物质破裂的处理 离心机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电 源, 密闭30分钟使气溶胶沉淀,离心机停止后发生破裂 ,应立即盖上盖子密闭30分钟。 带结实的手套或口罩(避免吸入气溶胶) 使用镊子清理玻璃碎片,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清理。 破碎的离心管及离心筒、转轴或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 的、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消毒剂内浸泡60

14、分钟以 上。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要求 实验室如果发现微生物污染了实验环境应立即停 下实验,用实验前备好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如实验室被空气和气溶胶传播的微生物污染,应 立即关闭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 盛装污染微生物实验耗材的容器应有足量的消毒 剂,用过的耗材立即侵泡在消毒剂中。 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擦 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1 小时以上。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要求 实验废弃物应立即进行灭菌或消毒灯无害化处理 。 实验人员在实验结束后应立即清洗消毒双手,必 要时应洗澡,更衣。 对需消毒的物品应采取彻底的消毒措施,不留死 角。 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时要保证消毒物品

15、全部浸没在 消毒剂中。 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时要 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 都被均匀的擦拭到 所有消毒方法均应保证消毒时间 常用消毒方法 A.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 1.一般可加强开窗通风换气,条件许可时采用排 气扇人工机械通风,做到每小时换气10-15次。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 。常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 安装的数量为平均1.5W每立方米,照射时间不少 于30分钟。 B.实验室地面物体表面消毒: 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 禁止 干拖干扫。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 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拖地消毒剂的用量不少于 100ml每立方米,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 得混用。 常用消毒方法 C.物体表面的消毒: 1.实验台面、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 实 验记录夹等可用0.2%-0.5%的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 为 1.0g/L-2.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 10-15min。 2.若实验室台面等明显被传染性标本污染,应立即用 0.2%-0.5%的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1.0g/L-2.0g/L的含 氯消毒剂喷洒于污染表面,保持30-60min。 常用消毒方法 D.一般实验器材的消毒: 1.凡直接或间接接触临床标本或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