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88333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仿真国学经典考试题(一)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错误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4、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 正确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错误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8、对贤良策提出

2、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错误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 正确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正确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正确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正确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

3、为私。() 正确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错误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正确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错误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 错误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

4、分,共44分)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

5、要任务是()。A.修身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30、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31、中庸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著作。A.哲学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B.后天的学习

6、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38、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适用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 )D. 家庭教育42、黄宗羲认为(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45、黄宗羲大胆地对( )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46、孔子在( )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

7、、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51、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 )的中和。

8、B.主导与主体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56、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 不要“重男轻女”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59、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 不偏爱对待。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

9、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 传习录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的思想。C.初本论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64、王守仁是宋明(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67、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位。A.天B.地C

10、.君D.亲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国学经典考试题(二)2010-11-22 21:45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 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 正确 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

11、: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错误 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错误 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正确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 错误 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 错误 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 错误 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 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正确 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

12、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 正确 12、乐可以使人心向善。( ) 正确 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错误 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 ) 错误 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正确 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 17、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 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 正确 19、大乐必繁

13、,大礼必复。( ) 错误 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 B.思愈远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 A.则能尽人之性 23、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 C. 重要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 C.认真思考 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4、。 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 C.明朝 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D. 教是为了学 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 B.有志的青年 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 B.教师 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C.学记 31、(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 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 B.开而弗达 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D.其他 34、怠者不能( ),而忌者畏人修。 A.修 35、以自家( )去处之,便私。 C.私意 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