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86792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农村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作者: 日期:7 浅谈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孙 亚 君内容提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日益增多;怎样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办事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对如何破解失地农民就业这一社会难题提出了相应思路和建议。关键词:失地 农民 生活保障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那些“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已达4000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2、,农民生活和保障均无着落,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安居乐业,是各级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九三学社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0多的失地农民生活;有稳定经济收入、因失地生活的只占30。农民多在中年,上要养老,下要扶小,生活非常艰难。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失地农民的补偿可谓微乎其微。浙江一项调查表明,农民仅占被征土地收益的5至10。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补偿。十几年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补偿费还常常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享受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利益,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

3、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与城里人一样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还要为转变就业、生活而付出的成本,这让不少失地农民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呈现上升趋势,对土地征用了抵制。这严重恶化了干群关系,也直接了社会稳定的。 城市化进程的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今后还得有农用地被征,在征地过程中补偿和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的,势必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十六大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的国情是,70人口在农村,农村有3000万贫困人口。农民利益,小康的就难以。保护农民权益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

4、定全关键。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行使权力的权力机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依法人大职权,保护农民权益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我市情况,作一探讨。近期内,联合市对我市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作了系统、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失地农民主要三个的问题:一、补偿标准不一,安置费用偏低,政策不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标准偏低。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第26条的规定,我市人均耕地0.6亩计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之和应为26220元/亩,而近年来的补偿标准为16080元/亩,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补偿费拖欠。截止2004年8月底,我市共拖欠补偿费用的用地共

5、12宗,拖欠款1994.88万元,补偿费用分配单一。要求补偿费用采用一次性到位的,“分钱到户”,对分配,农民心存疑虑,拒绝,土地换社保的阻力。一次性补偿到位的,在短期内能为失地农民带来的生活保障,但从状况看,对补偿费用的使用科学,极易人“一次性拿钱,一辈子没饭吃”的产生,几年之后,必将新的社会负担。二、失地农民就业、生活下降失去了最稳定、最的生活来源。土地征用前,农民种田收益,这收入稳定,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土地征用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冲击,是对那些以种养业为主、年龄偏大、又进厂的经验和技能的农民,最大,失地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再就业重重。,农村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大多

6、数找到工作,而那些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土地征用前难以找到工作,失地后亦然。各级出台能失地农民就业的优惠政策,农民对征用土地很欢迎。生活成本,失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农民失去土地最的生产资料后,愿不愿意“农转非”,的一切生活都城市化了,以往种吃,而现在大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了生活成本。征地后农民补偿,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创业能力,也坐吃山空,进城后生活变得很艰难。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生活后顾之忧在经济条件下失地农民从农耕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难以再就业,但又享受下岗职工、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待遇,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

7、。大人员无力参加社会保险,以后的生活就难有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失地,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存的保障,是那些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人再就业更是希望渺茫,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心忡忡。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又享受政策的实惠,生计问题会越来越,将严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市细致的调查,拟订了扬中市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暂行办法,但该办法能实施未知数。据调查,许多参保的思想观念还,对今后的生活长远考虑,对一次性补偿之外的分配抵触情绪,办法实施的工作难度。应该承认,失地农民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严重,矛盾。而且,经

8、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被征用的土地还会,失地农民的队伍还会。冷静而地看待问题,严肃而地应对矛盾。1、土地征用工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搞好土地规划,土地使用综合效益。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保护农民利益,要土地征用工作的管理,从源头抓起,把好征地关。要注意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搞好土地的综合规划,土地,防止和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而上的征用土地和重复建设占用耕地,土地供应政策,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供地,不投资强度的项目不供地,省最低价的不供地,确需征地的,要法定程序,坚决杜绝随意占用农民土地的。,要提倡集约用地,土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

9、的后续资源。征地管理,健全征地安置机制。一依法办事,征地政策和征地工作的透明度,规范征地,公平原则,尽早政策,征地标准,市政、非市政项目用地补偿的不、与非项目用地补偿的不,要尽早并轨,再延用多个标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资金的稳定供给。另一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征地补偿标准,实施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兼顾、征占主体和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真正受益。在土地清理工作中,区分非法与合法的界限。要政策,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失地农民,实事求是地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规范各级,约束公共权力,为失地农民长期的保障。2、宣传,帮助失地农民自主意识对劳动年龄段失地农民培训的,应端正就业观念、规范职业和劳动技能三个。就业观

10、念:宣传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就业政策和当前的就业,教育,使其尽快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地市场经济的,起市民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在失去土地后不悲观等待,而是踊跃市场,竞争就业。在职业规范:强化法律法规、职业礼仪、职业程序、职业职责、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使失地农民的职业观念,规范的职业。3、加大扶持,失地农民生活就业环境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对失地农民愿意从事个体、民营经济的,组织举办创业培训班,系统培训,市场经营常识,并帮助论证和最大的选准经营项目。,出资创业园,免费为失地农民经营场地和政策支持,使失地农民轻装上阵,踊跃自主创业,致富增收。4、对待失

11、地农民的政策要城乡统筹,一视同仁为让农民离开土地后能真正安居乐业,还应在医疗、教育等平等待遇,配套服务。一要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资金,合作医疗、统筹医疗等,医疗保障、救助制度,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二要取消入学赞助费等歧视性政策,使失地农民子女在受教育上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要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供应,因征地拆迁的户能够按政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四要将的社会保障机制富民强市,“两率先”进程的举措,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体系。5、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关注弱势群体,抓紧保障机制。农民为经济建设出让土地,失去了最的生产资料,类似于城市的下岗职工,同属

12、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应将的社会保障机制富民强市、两个率先进程的措施,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失地农民,纳入到创业辅导体系中,在资金支持、人才培训、项目推荐、信息共享等,帮助失地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寻找就业机会。应条件,为失地农民开发就业岗位。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应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服务业及适合失地农民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更多的就业机会。政策支持。取消政策限制,对因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允许、鼓励其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从征地补偿费中划出一块,个人帐户,办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使老养,无后顾之忧。资金保障。采用、村集体、农民个人三者承担,农民从劳力安置费中拿一

13、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土地补偿费中拿一点,从土地收益中拿一点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失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资金问题。各级财政应努力支出结构,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于失地农民低保的专项资金。就业保障。城镇下岗职工的模式,把失地农民纳入再就业保障体系,让享受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优惠政策;失地农民在找工作时,能够享受到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同等的社会援助。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路径分析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了,只是由于户籍和身份的原因才仍被当作“农民”。当他们完全失去土地时,就已经和城市居民没有本质的区别了,他们一样得承受市场经济下存在的巨大风险。因此,必须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

14、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包括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再教育培训和再就业的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按理说,失地农民应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但是要建立一个与城市居民相似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只要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较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会保障相衔接的可操作的方案。1、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往往被国家以各种名义剥夺,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15、障条例,其适用范围仅仅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广大的农民排除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之外。失地农民是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群体。他们已经不再享有土地保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因此,在农民失去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之后,就应该将其转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2、建立失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养老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养老问题的担忧,同时可以减少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城市化阻力。老年人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机会丧失,不再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收入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支出大于收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实际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一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面临着失业,这又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此,失地农民养老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稳定和促进失地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