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86735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频标签:物联网物品标识技术(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程远东射频标签:物联网的物品标识技术2本章的中心思想:从条形码,到磁卡、IC卡,再到射频标签RFID,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小到我们到图书馆借书的校园卡,大到进出保税区卡车上无数的货物,射频标签RFID将无处不在,它将成为物联网的物品标识技术,成为物联网“物与物”互联的基础。3本章主要内容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的应用RFID产业的发展46.1射频标签与自动识别技术6.1.1条形码简介数据采集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分类5条形码的特点:条形码或条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或黑块)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常见的一维条形码是由黑条(简称条)

2、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以及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条形码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6一维条形码的特点一维条形码只是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一维条形码的优点是编码规则简单,条形码识读器造价较低。多数一维条码所能表示的字符集不过是10个数字、26个英文字母及一些特殊字符,条码字符集最大所能表示的字符个数也不过是128个ASCII符。7二维条形码的特点:二维条形码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形码。二维码的优点是:信息容量大译码可靠性高纠错能力

3、强制作成本低保密与防伪性能好。8我国一维条形码与二维条形码火车票的比较9条形码扫描器条形码数据的采集是通过固定的或手持的条形码扫描器获取的。条形码扫描器有三种类型:光扫描器光电转换器激光扫描器106.1.2磁卡与IC卡的应用磁卡的应用磁卡是一种卡片状的磁性记录介质,利用磁性载体记录字符与数字信息,与各种读卡、读写器配合,用来标识身份或其他用途。磁卡受压、被折、长时间磕碰、曝晒、高温、磁条划伤弄脏,或者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都会造成磁卡消磁,丢失数据而不能使用。11磁卡与读卡器12IC卡的特点与应用IC卡的基本概念IC卡也叫做智能卡。IC卡通过封装在卡中的集成电路芯片来记录与更改数字与字符。IC卡

4、与IC卡读卡器,以及后台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了IC卡应用系统。13IC卡与读卡器14IC卡主要优点:存储容量大磁卡的存储容量大约在200个字符左右,而IC卡的存储容量根据型号不同,小的几百个字符,大的可以达到上百万个字符。安全保密性好IC卡在使用时,必须要通过与读写设备间特有的双向密钥进行认证。15IC卡读写方便,使用寿命长IC卡上的数据能够随意读取、修改、擦除,但都需要密码。由于磁卡的磁条划伤、磨损、弄脏或者受到外部磁场磁化的影响,都会造成磁卡失效。而IC卡的数据至少可以保持10年,读写次数能够达到10万次以上。16IC卡的分类IC卡三种分类方法:根据IC卡与读卡器是否接触来分类根据IC卡是否

5、有微处理器来分类根据应用领域来分类17根据IC卡与读卡器是否需要接触才能够读写数据来分类,IC卡分为: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18根据IC卡是否有微处理器来分类:如果IC卡只中有存储芯片,而没有微处理器芯片的称作存储卡;如果IC卡中有存储芯片和微处理器芯片的称作智能卡。电话IC卡一般使用的是存储卡,银行IC卡一般使用是智能卡。19根据应用领域来分类:IC卡可以分为金融卡和非金融卡。金融卡分为信用卡和现金储值卡。非金融卡是指应用于医疗、通信、交通等非金融领域的IC卡。20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接触式IC卡必须将IC卡插入到IC卡读卡器中,完成IC卡与读卡器之间的物理连接之后,才能读取或写

6、入数据。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它是以无线通信的方式与读卡器进行通信。21非接触式IC卡可以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类。主动式非接触式IC卡需要使用者主动将卡靠近读卡器,用户需要将卡在读卡器上晃过才能够完成数据交换的过程。被动式卡不用出示卡片,只要走过读卡器的范围,即可完成数据交换的过程。226.1.3RFID简介射频标签RFID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是一种可以将物品编码采用无线标签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供读取的小型发射设备。RFID又称为射频识别技术,它开始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军事、医疗、安全与产权保护等各种领域,可以实行全球范围的各种产品、物资流动过程中的动态、快速、准确地识别与管

7、理。23很小和很薄的RFID标签246.1.4RFID的基本工作原理RFID应用系统的结构RFID标签RFID读写器RFID数据管理系统25RFID标签技术应用于书店购书的场景26RFID标签的内部结构276.1.5RFID标签的分类28按标签供电方式进行分类RFID标签可以分为:无源RFID标签和有源RFID标签。无源RFID标签内不含电源,它的能量要从RFID读写器获取。有源RFID标签由内部电源提供能量。有源RFID标签的优点是作用距离远,距离可达几十米,甚至可达上百米。有源RFID标签的缺点是体积大、成本高,使用时间受到电池寿命的限制。29按标签工作模式进行分类RFID标签可以分为:主

8、动式、被动式与半主动式。主动式RFID标签依靠自身的能量主动向RFID读写器发送数据。被动式RFID标签从RFID读写器发送的电磁波中获取能量,激活后才能够向RFID读写器发送数据。半主动式RFID标签自身的能量只提供给RFID标签中的电路使用,并不主动向RFID读写器发送数据。30按标签工作频率进行分类RFID标签分为:低频RFID标签中高频RFID标签超高频RFID标签微波RFID标签31低频的RFID标签成本低,保存的数据量比较小,读写距离比较短,一般在1米左右。低频的RFID标签一般适用于门禁、考勤、电子计费、电子钱包、停车场收费管理、畜牧业与动物管理。中高频系统使用的RFID标签与读

9、写器成本比较低。RFID标签的形状一般为卡式,标签内部存储的数据量较大,读写距离一般在10米左右。目前我国在第二代身份证、北京公交的“一卡通”、广州公交的“羊城通”,以及大多数校园卡和门禁系统都采用的是中高频RFID系统。32超高频与微波段的RFID系统一般用于远距离识别与对快速移动物体的识别上。例如,近距离通信与工业控制领域、物流领域、铁路运输识别与管理,以及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33按标签封装的形状进行分类RFID标签可以封装成:可以粘贴在标识物上的薄膜型的自粘贴式标签可以让用户携带、类似于信用卡的卡式标签可以封装成能够固定在车辆或集装箱上的柱型标签可以封装在塑料扣中,用于动物耳标

10、的扣式标签可以封装成钥匙扣中,用于用户随身携带的身份标识标签以封装在玻璃管中,用于人或动物的植入式标签。34适应于不同应用需要的RFID标签356.1.6RFID标签与非接触IC卡的区别与联系非接触IC卡是低频的RFID标签中的一种。限于低频的RFID标签应用的局限性,所以非接触IC卡与其他的低频的RFID标签一样,门禁、考勤、电子计费、电子钱包、停车场收费管理等应用领域。366.2RFID技术的应用物流业零售业制造业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机场铁路医疗资产管理身份识别安全保卫军事领域376.2.1RFID在商业流通领域中的应用386.2.2RFID在食品安全与食品流通中的应用用于动物的RFID标签3

11、96.2.3RFID在危险品储存与流通过程管理中的应用406.2.4RFID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中的应用41RFID标签在航空行李托运中的应用426.2.5RFID在医疗卫生管理中的应用RFID在药品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应用436.2.6RFID在城市一卡通中的应用RFID标签技术在城市服务各种的应用446.2.7RFID新的商业营销模式虚拟试衣间的示意图456.3RFID产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16个部委共同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确立了“RFID技术与应用”重大项目,对RFID的关键技术组织了攻关,已

12、经在生产制造、交通运输、食品安全追溯、车辆管理、高档商品防伪、大型活动等方面展开应用示范。462009年6月20日由科技部联合25个部委、行业协会召开“中国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为“蓝皮书”)编写启动会议。2009年11月3日,国家科技部宣布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与应用报告正式发布。47本章小结(1)从条形码、磁卡、IC卡到RFID的自动识别技术已经成熟,并进入了广泛应用的阶段。RFID与无线识别技术为物联网应用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8本章小结(2)RFID与无线识别技术用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制造业、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安全保卫与军事应用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49联系方式:gycydgood13340730550Thanksforyour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