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5755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控制第二章 基本定律及分析方法解析(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陈跃安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定律 及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定律及分析方 法 2.1 电路的基本定律 2.2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31 2.3 应用实例 4 2.1 电路的基本定律 单回路电路及分压公式 双节点电路及分流公式 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的重要依据) 电路由电路元件按一定的结构连接而成。 电路元件遵循元件的伏安关系 电路结构遵循基尔霍夫定律 电路分析的依据: 将元件的伏安关系与基尔霍夫定律两 方面结合,即可分析求解各种复杂电路 。 电路分析 电路元件及伏安关系 当电压与电流方向关联时: US=常数,I与外接电路及US有关 IS=常数,U与外接电路及IS有关 简单的电路有两种

2、 复杂电路: 1.只有一个回路的电路 2.只有一对节点的电路 支路流过同一个电流的几个串联元件的组合 回路由若干条支路组成的闭合路径 节点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连接点 网孔不可再分的回路 几 个 术 语 电路结构(简单、复杂) 非简单电路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KCL,KVL) (简称KCL) 定律内容: 在电路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在任何时刻, 流入(或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为零 ,即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简称KVL) 定律内容: 在电路中的任何一个回路,在任何时刻, 沿该回路绕行一周,该回路上所有支路( 元件)的电压降代数和为零,即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应用: 对节点由电流方向列方程

3、将已知电流代入方程 注意这两步都可能 有正负号 节点可推广为任间闭合面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应用: 由电压方向列方程 将已知电压或用元件伏安关 系求得的电压代入公式 注意这两步都可 能有正负号 回路可推广为开路 单回路电路及分压公式 定律内容: 在单回路中,回路电流等于沿回路电流方 向上所有电压源电位升之代数和除以回路 中所有电阻元件电阻值之和,即 分压公式:在单回路中,任一电阻Rk上的电压UK为 由回路电压方程和 元件伏安关系获得 双节点电路及分流公式 定律内容: 在双节点电路中,节点电压等于所有流入 其假定高电位节点的电流源电流之代数和 除以所有支路电阻元件的电导之和,即 分流公式:在单节偶中

4、,任一支路元件Rk上的电流IK为 特别对两条支路时,求任一支路电流有 由节点电流方程和 元件伏安关系获得 等效变换法 2.2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支路电流法 节点电压法 叠加原理及其分析法 戴维南定理及分析法 两端网络 等效变换法端点上的伏安关系相同 无源网络 *三端网络 有源网络 电阻串联 电压源 无源网络 有源网络 电阻并联 电阻混联 电流源 Y 三极管微变等效电路 MOS管微变等效电路 电阻的串联等效 1.图2-20 电阻的串联 电阻的并联等效 电阻的混联等效 两端无源网络 特别对两个电阻并联有: 电压源串联等效 实际电压源与实际 电流源的等效互换 两端有源网络 两端有源线性网络最简等效为

5、实际电压源,又称戴维南定理 电压源并联等效 任何一个含源和线性电阻 的两端网络,都可以用一 个电压源US和一个电阻RO 串联的电源来等效代替。 US等于该网络的开路电压 UOC,RO等于该网络中所 有独立电源为零值时对应 的无源网络的电阻,又称 输出电阻。(例) 两端有源网络最简等效为实际电压源 又称戴维南定理 *三端无源网络电阻Y等效 Y 等效条件 Y 等效条件 *三端有源网络微变等效 三极管微变等效电路MOS管微变等效电路 例 3、画出等效电源(即电压源US和电阻RO串联),接入 待求支路元件,应用欧姆定律或分压公式求出该支路 电流或该元件电压。 2、让有源二端网络中各独立电源为零值,即电

6、压源 短路,电流源开路,求等效电源的内阻RO。 戴维南分析法求解任一支路电流或电压 1、断开所求支路元件,造成有源二端网络并求等效 电源的电压US(即开路电压UOC)。 步骤: 某个电源单独作用,是指其他电源不作用,即为 零值(电压源用短路线代替,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它们的内阻则均保留); 在线性电路中,任何一条支路的电流(或 电压),都是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 路中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 叠加分析法求解多电源电路的电流或电压 叠加原理 内容: 注 意 叠加分析法只可求电流或电压,不可以求功率; 代数和的含义:与原电流(或电压)方向一致为正 ,相反取负。 由KCL列节点 电流方程

7、 支路电流法可同时求各支路电流 N个节点只列N-1个方程 列方程前应假设各支路电流名称及方向 由KVL列回路 电压方程 M个网孔数列M个方程 列方程前应假设各回路绕行方向 解方程组 可求出N-1+M个未知量,即支路电流个数 验证功率是否平衡或新节点、新回路是否 满足KCL、KVL。 节点电压法以节点电位为待求量 1、将其中一个节点设为参考点(该点电位为零); 2、其它各节点分别列电流方程; 3、将各支路电流的伏安关系代入以上方程,即可 求出各点电位; N个节点,只须N-1个方程,方程数较少。 4、求出各点电位后,再根据支路元件的伏安关系很 容易求出支路电流。 有现成公式可套用 步骤: 设C为参

8、考点,则UC=0V。 G11,G22分别是连接在节点A和节点B的所有电导之和, 称为该节点的自电导,自电导总是正的。 IS11,IS22,分别别表示流入节节点A和节节点B的所有电电流源 电电流的代数和,流入取正号,反之取负负号。 以上公式可以推广到具有n个节节点的电电路。 G12=G21是连接在节点A和与其相邻节点B之间的公共电导 ,称为互电导,互电导总是负的 。 2.3 应用实例 例一 例二 例三 例四 例五 例六 例七 例八 例一 电路如图所示,试分别用等效变换法、戴维南分析 法、叠加分析法、支路电流法、节点分析法求解电 流I和电压Uab。 例二 电路如图所示,设VD1、VD2均为硅二极管

9、,试根据二 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求输出端F的电位UF,并说出二 极管所起的作用。 钳位、隔离 例三 电路如图所示,设ui=10SintV,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 试画出输出电压uo的波形(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并说 出二极管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整流、限幅 例四 电路如图所示,设二极管为理想二极管,试判断二极 管的状态,及流过二极管的电流和二极两端的电压。 电路如图所示,输入信号ui是幅值为5V、频率为1kHZ 的脉冲电压信号。已知=125,三极管饱和时uBE=0.7V ,uCES=0.25V,试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和输出电压的 波形。 例五 分析 截止时: 导通时: 5V 高电电平 UON20

10、A1.25mA (饱饱和) 0.25V 低电电平 0V 低电电平 UON00 (截止) 12V 高电电平 该电路可作反相器或非门 例六 电路如图所示,输入信号ui是幅值为0.2V、频率为 50HZ的正弦交流电压信号。已知=125,取 uBE=0.7V,uCES=0.25V,试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和输出 电压的波形。 分析 0V3V10.9A1.37mA7.9V -0.2V2.8V10A1.25mA8.3V +0.2V3.2V11.9A1.5mA7.5V 该电路具有放大和反相作用 图2-79 题2-14图 图 (a)是最基本的三极管电路,已知其输入、输出特性 如图 (b)、(c)所示。当输入电压U

11、i由0V变化到3V时,设 三极管为硅管,导通电压约0.7V,=50,试判断三极管 的工作状态,求出相应的输出电压Uo的值,并画出输出 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曲线(即电压传输特性)。 例七 分析 UiUBE UO=UCE =UCC- ICRC 工 作 点 VT管 0V00IC0(=ICE0) UCC=12VA截止 0.5VUi0IC0(=ICE0) UCC=12VB临界导通 1.6V0.7V40A2mAICM(放大) 4VC导通 2V0.7V60A 0( =UCES) D导通 (临界饱和) 3V0.7V100A 0( =UCES) E饱和 此电路的作用是实现输出与输入反相,故又称其为反相器 该电路

12、可作反相器或非门 例八 共集电极电路如图所示,求输出电阻。 三端网络等效 过渡过程的概念 2.3 电路的过渡过程 换路定理 过渡过程的分析三要素分析法 应用举例 过渡过程的概念 什么是过渡过程? 影响过渡过程的快慢因素? 过渡过程产生的原因? 研究过渡过程的意义?了解它! 运用它! 控制它! 观察与思 考 v为什么日光灯的“亮”和“灭”滞后于白 炽灯? v为什么测量固定电阻时,指针指示立 刻可读?而测量电容器的电阻时,指针 需经过一段时间才稳定? v为什么测量不同容量的电容,指针偏 转的时间不一? v为什么用不同的电阻档测量同一电容 ,指针的偏转时间也不相同? 什么是过渡过程? 旧稳态 新稳态

13、 过渡过程 : 暂态 开关K闭合 C 电路处于旧稳态 KR US + _ R 电路处于新稳态 US + _ C “内因” 产生过渡过程的原因? 如: 1 . 电路接通、断开电源 2 . 电路中电源值的增减 3 . 电路中元件参数的改变 电路中含有储能元件 电路状态的改变(换路)“外因” (L或C) 内因剖析 t = 0 USR + _ i K U 电阻是耗能元件,其上电流随电压比例变 化,不存在过渡过程。 电阻电路 复习电阻元件的伏安关系: 无过渡过程 t u US 电容为储能元件,它储存的能量为电场能量 ,其 大小为: 因为能量的存储和释放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有电 容的电路存在过渡过程。 电容

14、电路 US KR + _ C u i US u t 复习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 电感为储能元件,它储存的能量为磁场能量,其 大小为: 因为能量的存储和释放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有电 感的电路存在过渡过程。 电感电路 K R US + _ t=0 i Lu t i 复习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 影响过渡过程快慢因素? 含有R、C的电路,过渡 过程时间与RC成正比 US KR + _ C uC t uC 含有R、L的电路,过渡 过程时间与L/R成正比 K R US + _ t=0 iL L t iL 在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电感中的电 流不能突变。 设:t=0 时换路 - 换路前瞬间 - 换路后瞬间 则:

15、 换路定理 解释 定理内容: 源于能量连续性原理。 换路瞬间,电容上的电压、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 变的原因解释如下: *自然界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不能突变,能量的积累或 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电感 L 储存的磁场能量: 不能突变 不能突变 不能突变不能突变 电容C存储的电场能量: 若发生突变, 不可能! 一般电路 则 所以,电容电压 不能突变 *从各元件伏安关系分析 同理,电感电流 不能突变 只含一种储能元件的电路, 所列写的方程中含一阶 导数,故称为一阶电路。 一阶电路过渡过程的分析 根据KVL,列电压方程: K R US + _ C t=0 一阶电路过渡过程的求解方法 (一) 经典法: 用数学方

16、法求解微分方程; (二) 三要素法(本课重点) 稳态值 初始值 时间常数 三要素 稳态值的确定 求解要点: 稳态值 稳态下电容视为开路 稳态下电感视为短路 K R US + _ C t=0 例: 电路中 u、i 在 t=时的大小。 求开关闭合后各电量的稳态值 初始值的确定 求解要点: 初始值 1、画出t=0-时的电路,直流稳态下电感视为短路, 电容视为开路,求uC(0-)和iL(0-); 3、画出t=0+时的等效电路, 电路中 u、i 在 t=0+ 时的大小。 2、根据换路定理求uC(0+)和iL(0+); 4、根据电路的基本定律求其它电量的初始值。 时间常数的确定 其中R为换路后,从电容C(或L)两端看进去的电路其 余部分的除源电阻。 计算时应将C或L断开,并除去电路中所有独立源 (即 电压源处用短路线代替,电流源处用开路代替)。 R、C电路: R、L电路: US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