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85712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142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精要年中考复习(知识梳理+考点精讲+课后提升)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文言文要点与阅读(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第20252025课课 文言文要文言文要 点与阅读点与阅读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其考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断句方法,划分句中停顿,能够顺畅朗读。 (2)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了解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4)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主要观点、主要内容、中心句等)。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7)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体味语言特。 (8)古为今用,结合现代生活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谈自己 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文言文阅读,中考考查一般从字音、词义、朗读、停顿

2、、句式、翻译、思 想内容、语言赏析、写作手法以及背诵默写等方面入手。主要题型有:给加点字 注音;解释常用文言实词或常用文言虚词;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断句;辨析文言词 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解释通假字;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 容;翻译句子;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内容等。 复习文言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文言实词,要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理解其意义;积累文言实词的一词 多义现象,能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词语的意义;熟记课本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了解其古今意思的差别;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解释句中活用的词。 2能结合语境解释句中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重点掌握“之、于、其、而、以、 为”等文

3、言虚词的用法,可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特点的文言句子。要注意不同句式的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 4开放性试题的解答,重在平日多训练。要善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的 感受,注重和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一字一句的了解水平上,而应逐段分析,弄清 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有些文言文,不 仅要细读课文,还应对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它 的内容。因此,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满分

4、,只有认真阅读、整体把握、 词句落实、抓住中心、概括要点、仔细品味,才能正确回答文段后面的所有问题 。 示 例 : 一、(2013广东)阅读满井游记,完成14题。(12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 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 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 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 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

5、,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 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 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 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_(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

6、罢了。 3第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_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 春意盎然的景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柳条田麦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风”一句,写出 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 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 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 作结,表明了作

7、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考查点:第1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 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 第3题考查对意象在文中作用的分析。 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解题思路:1. A项中“欲出不得”的“得”是“能,能够”的意思,“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的“ 得”是领会的意思。B项中“未百步辄返”和“造饮辄醉”的“辄”都是“就”的意思。C项中“ 于时冰皮始解”的“时”指“这时”,“学而时习之”的“时”意为“时常”。D项中“麦田浅鬣寸 许”中的“许”是指的约数,“左右”的意思,“遂许先帝以驱驰”中的“许”是“答应,承诺” 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2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8、然后在具体 语境中,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其 中重点实词“始”是“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开始”“开端”有所区别。句中常见的 虚词“之”和“而”的用法也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识积累。同时本句为宾语前置 的倒装句,“未之知”是“未知之”的倒装,翻译时要翻译出来。 3作者在描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冻风”“飞沙走砾”等景象之余,也表明作 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 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但本文段写 的主要是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所以可看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解答时

9、注意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答。 4C 首先考查学生对“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个画面的理 解,特别是“茗”“罍”“蹇”三个字的理解,这三个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意为“ 煮茶”“端着酒杯”“骑驴”。其次考查的是对“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的理解,两句分 别指“游人虽然还不多”“也常常能看到”,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满井已经呈现热闹的景 象,但因游人还不算很多,所以说“络绎不绝”是不准确的。 二、(2013呼和浩特)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15题。(12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 峡,

10、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 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 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 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11、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 与归?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霪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 (2)春和景

12、明,波澜不惊。 _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第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 览物之情。 B第段是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 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 ,行文富于变化。 考查点:第1题考查给文言文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第2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理解词语的意思一定要结合所在句子的

13、 意思进行。 第3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虚词。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也要依靠上下文的意思。 第4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第5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以及辨析文言文的写作特点。 解题思路:1.划分朗读节奏要考虑三点:被划分的语句的成分,考虑文言文句子内在的逻辑, 考虑文言词语的特殊性。A项划分正确;B项“若夫”是一个文言虚词,不能划分开;C项中“则” 是虚词,“忧”和后面的内容形成一个动宾结构,不能和“则”划分在一起;D项中“然则”也是一个 完整的虚词,不能划分开。 2A项中“备”前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后句中是“具备”的意思;B项中“极”在前句中是“到达” 的意思,后句中是表程度的,“很”的意思;C

14、项中“薄”在前句中是“迫近”的意思,在后句中是“鄙 视,看不起”的意思;D项中“去”的意思都是“离开”的意思,因此选D。 3题干中“不以物喜”中“以”的意思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以大易小”中“以”的意思是“用”; B项中“可以一战”中“以”的意思是“凭借”的意思;C项中“全石以为底”中“以”的意思是“把作为” 的意思;D项中“扶苏以数谏故”中“以”的意思是“因为”,和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所以选D。 4翻译第(1)句时,注意“此则也” 是判断句式,翻译出来就是“这就是”,“大观”是“ 宏伟景象”的意思;翻译第二句注意句式的整齐和对偶,“和”是“和煦”的意思,“不惊”指的是水面 没有惊涛骇

15、浪。把关键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把句子译通顺就可以了。文言文 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时逐字翻译,做到不漏译,将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翻译出来, 最后通读一遍检查句子结构是否合乎逻辑。如果文言语句中实词较多,则直接把每个实词翻译 出来并连接贯通就可以了。如果文言语句中虚词较多,又有语序省略的成分,就需要在理解句 中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意译。此题的两句话中实词较多,把实词逐一翻译连接就可以了。 5A项涉及对段内容的理解,B项涉及对第段的理解,C项涉及对句子的理解,D项 涉及对全文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的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在句段篇的结合中进行分析 ,在逐句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段落,在理

16、解段落的基础上理解文章。选段两个段落,一悲 一喜传达的意思主要是两种人的人生境况,观景时间是人生境况顺与逆的体现,好景衬托的是 好的境遇,不好的景衬托的是逆境。所以这两段传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观景之感,而是两种 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所以A项有误。B、C、D项均符合文意。 技 法 : 1重点实词 第一,把握字词的古今异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言词词义发生了演变。其演 变情况有: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 ,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指眼泪,现在指鼻 涕),词义强弱变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表示仇恨、怀恨),感情彩变 化(如“卑鄙”,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演变为贬义)等。 第二,把握通假字。它可分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