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84482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201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边坡落石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成都二一三年八月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边坡落石整治工程施 工 组 织 设 计总 经 理:原振华总工程师:姜瑞琪审 定:彭 伟审 核:李 念项目负责:张 龙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八月地址:成都市高新西区天朗路33号 电话:028-87843721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边坡落石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目 录 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边坡落石整治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1桦甸至红石二级公路边坡落石整治工程2施 工 组 织 设 计2施工组织设计3一、编制依据1二、边坡病害情况1三、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1五、工程管理及质量、安

2、全、文明施工保障6六、人员构成情况11七、工期保障计划12八、其它14 第一部分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一、编制依据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5、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CECS22:90);6、工程地质手册;7、地勘报告及设计文件。二、边坡病害情况待治理边坡位于吉林省桦甸市至红石镇二级公路上行右侧,共四个边坡,分布在K306-K823公里内,地处长白山脉之西缘,属长白山脉支脉这一部分,地形相对低缓,一般海拔高度300-6

3、00m,相对高差100-250m,属中等切割的低山地貌。区内地貌主要成因为构造、剥蚀,地貌单元为构造剥蚀低山,其次在松花江沿岸河流侵蚀堆积的河谷堆积,形态单元以河漫滩和阶地为主。该批次边坡地质灾害频发,2010年至今,已发生多起落石灾害,在春级冰雪融化及夏季汛期时,随着雨水冲刷,经常发生区域性崩塌、滑坡事故,对边坡下方行车、行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省道S103桦甸至红石段公路的建设,改变原来的山体形态和岩土体的平衡条件,形成凌空面,是工作区产生崩塌和斜坡的直接原因。三、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斜坡体变形以滑动、崩塌、和剥落为主,其次地表水流侵蚀搬运,现按坡体顺序分述如下:坡体1:以滑动和剥落为主,由

4、于人工开挖,形成凌空面,致使表层粉质粘土、碎石土沿岩面、卵石层向下滑动,在公路西侧及公路上形成堆积体,据有关人士介绍在2010年发生较大规模滑动,在边坡下方有残余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体积1646.4m3,滑体厚度一般在1.0-2.0米,属浅层土质滑坡,规模为小型。在其上部存在潜在滑坡,见有地裂缝,宽度0.35m,深1.20m,长约12m, 地裂缝走向120300,长44m,宽13.5m,厚约1.5m,体积891.0m3。其次为剥落,在坡体1范围内由于地层条件为混合岩和片岩互层(见照片5),片岩抗风化能力差,在表层常呈强风化状态,在风化作用和水流作用下向下剥落,久之形成凌空面,使上部混合岩块崩

5、落,但规模较小,危害较轻。坡体2:以危岩体崩塌和剥落为主,由于人工开挖,形成凌空面,使危岩体沿贯穿性较好的节理面下滑崩塌,该段岩性为混合岩,岩体呈整体块状结构,规模较小,现崩塌已基本结束,整体稳定,零星剥落为主。坡体3:以危岩体崩塌和剥落为主,由于人工开挖,形成凌空面,使危岩体沿贯穿性较好的节理面下滑崩塌,该段岩性为混合岩,岩体呈整体块状结构,规模较小,现崩塌已基本结束,整体稳定,零星剥落为主。坡体4:以滑动和崩塌为主,由于人工开挖,形成凌空面,致使表层碎石土沿岩面向下滑动,在公路西侧及公路上形成堆积体,据有关人士介绍在2010年发生较大规模滑动,清除后残余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体积1487.

6、6m3,滑体厚度一般在1.0-2.0米,属浅层土质滑坡,规模为小型。在其上部存在潜在滑坡,长16.0m,宽12.0m,厚约2.0m,体积384.0m3。其次为崩塌,以危岩体崩塌和剥落为主,由于人工开挖,形成凌空面,使危岩体沿贯穿性较好的节理面下滑崩塌,该段岩性为混合岩,岩体呈整体块状结构,规模较小,现崩塌已基本结束,整体稳定。还有局部零星剥落,但规模较小,危害较轻。在坡体顶部,玄武岩岩体崩塌,在其陡崖下形成块石堆积区。目前崩塌作用明显减弱。此外,在桩号620和桩号730两处常有少量泥石流堆积,暴雨期在水流作用下,原本较松散的块石和碎石,参与水流,并在沟口堆积,对公路行车安全构成威胁。四、治理工

7、程施工图设计:SNS主动柔性防护系统是以高强度钢丝绳柔性网、菱形钢丝绳网、环形网、高强度钢丝格栅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并以覆盖、紧固来防治坡面岩石崩塌、滚落、爆破飞石等危害的钢丝绳柔性防护系统。根据该边坡的具体形态,综合考虑施工难度及工程造价的影响,本次治理采用TECCO及SPIDER型主动防护系统。这两种产品型号由高强度钢丝或绞索网、锚杆及其它安装附件组合安装而成,具有高韧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能够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等优点。主动防护系统开放的系统特征能够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内可以充分的保持土体、岩石的稳固,通过人工实施植草、植树的绿化作用,将工程与环境融洽融

8、合。在本项目中采用的TECCO型披覆两种型号的柔性防护产品,其主要结构和施工布置示意图如下: TECCO型主动防护系统配置及施工说明:F 重叠一列或无重叠的横向缝合连接E 纵向缝合连接C 锚杆与边界绳布置图a(上)边界绳钢丝绳锚杆bTECCO锚垫板TECCO网b(1) 系统说明 GTS系统采用带锚垫板的预应力钢筋锚杆将TECCO高强度钢丝网张紧固定覆盖于边坡上,适用于具有溜坍、崩塌、浅层滑动、风化剥落、危岩落石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土质或岩石边坡加固和防护。以下说明的是GTS型系统,当仅在上沿设置钢丝绳锚杆和支撑绳(周边和下沿可选择性设置)时,即为仅限制落石运动范围的GTR型围护系统。(2) 主要构

9、成TECCO网:由高强度防腐钢丝编制,菱形网孔内切圆直径65mm,网块标准规格30/20/103.5m;锚杆:一般采用一端(外露段)带加工螺纹的25/28普通螺纹钢筋锚杆,也可采用25精轧螺纹钢筋(如GEWI锚杆),并根据需要进行热镀锌防腐处理;成孔困难时可采用自钻式中空锚杆;TECCO锚垫板:菱形钢板,四个角带有扣爪,尺寸不小于320180mm,厚度不小于10mm;需要时可改变或简化其结构;边界绳:选用件。地形边界复杂时或需提高边界封闭效果时考虑选用,12或16热镀锌钢绳,单根长度不宜大于40m,每根两端各配一根长度为23m的钢丝绳锚杆;辅助锚杆:选用件。用于在局部低凹或边界处使TECCO网

10、更好地紧贴坡面,构成与主要锚杆相同,但直径可约小,一般为2025mm,长度一般选用11.5m;打入式锚钉:选用件。用于土质边坡在局部低凹或边界处使TECCO网更好地紧贴坡面,宜用16钢筋,长度一般为0.30.6m,一端焊接弯钩(图D);D 打入式短锚钉A 代表性断面图钢筋锚杆B 孔口凹坑1030cm(3) 稳定性验算 需要时按以下两种破坏模式进行验算:单根锚杆控制的abt岩土单元体平行于坡面的滑动(其中t为潜在滑动层厚度);由TECCO网控制的abt岩土单元体范围内越过锚杆头的楔形体滑动。(4) 设计参数与材料配置防护区域:一般应向既有或潜在破坏区外延伸至少1m以上;锚杆间距a和b:24m,标

11、准间距为a =3.5m;b =4m;预应力P:存在区域性滑动失稳时按3050kN设计,仅防护风化剥落或落石时拧紧螺母使TECCO网尽可能紧贴坡面即可;锚杆长度L:根据需要设计,但不应小于2.15m,一般取2.153.65m(外露段长度1018cm),宜锚入滑动边界以下1m以上,并保证抗拔力不低于50kN或1.3P;锚杆直径D:根据需要设计,一般为25/28mm,保证单根杆体抗破断拉力不低于100kN或3P;锚杆倾角:一般宜近于垂直坡面,当TECCO网有悬空时,宜使锚杆与张紧后的网面近于垂直;锚杆孔:孔径应比锚杆直径大12mm以上;TECCO网:需用材料面积=1.051.08拟防护面积,就近取为

12、整数张网片的面积,现场可根据需要进行纵向分割;缝合绳:网片间的连接采用直径不小于4的热镀锌钢丝绳缝合连接,长度约为缝合路径直线长度的1.2倍;锚垫板:数量与锚杆根数相同,并带专用螺母;选用件:根据需要设计配置。(5) 辅助措施 根据现场需要设计考虑:局部危险凸起体或孤危石的包裹、捆绑、加固或清除,排水系统,对具特殊价值树木的保护,局部凹坑的回填或嵌补,需绕避的坡面结构物、绿化或树木等。(6) 施工顺序(A)与方法6.1 清坡:规整地形边界,清除浮土浮石,需要时回填凹坑,砍伐无特殊保留价值的树木至根部,本项目中,坡面乔木应予尽量保留,普通一年生灌木和野草可以直接压与网片以下;6.2 坡面排水系统

13、施工(根据设计需要);6.3 以坡脚为基准线放线布置锚杆孔位,宜设于天然凹坑处,但间距不应大于设计值的10%;6.4 在不具备能使TECCO网紧贴坡面的天然凹坑的孔位处开凿孔口凹坑(图B,仅防治岩石边坡崩塌落石时,不作要求);6.5 自上向下钻凿锚杆孔;6.6 安装锚杆并注浆,清理锚杆头并使其裸露长度为1018cm;6.7 TECCO网铺设与逢合,相邻网间纵向边界宜重叠一个网孔宽度,横向上无需重叠,缝合绳与边沿网孔钢丝间缠绕连接,端头应用两个绳卡紧固(图E和F);6.8 选择性步骤:当有边界绳时,边界绳从TECCO网网孔穿过至两端钢丝绳锚杆,张紧并用4个绳卡紧固;6.9 安装锚垫板并拧紧螺母施

14、加预应力,使TECCO网张紧并紧贴坡面或稍压入地层,悬空处的锚杆预应力不应大于30kN;锚垫板的扣爪必须卡入网孔内,上边界及侧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外侧,下边界绳必须卡压在锚杆的上侧(图C);6.10 选择性步骤:检查TECCO网与坡面的贴紧情况,根据需要布置安装辅助锚杆或打入式锚钉。(7) 施工顺序(B) 顺序A为设置锚杆后铺设TECCO网,其优点是孔径不受限制,钻孔工作不受网的影响,网不受砂浆污染等。当条件允许特别是孔径小于65mm时,也可选用以下顺序B(铺设TECCO网后设置锚杆),其优点是铺设网时无外露锚杆头的干扰,易于明显确定锚杆的最佳位置,TECCO网为后续作业提供了落石防护,无需临时安全防护措施,且有助于攀爬行走和系安全带(绳)等。顺序B: 6.16.26.3 顶排边界锚杆的放线、钻孔、安装和注浆将TECCO网固定到顶排锚杆上并向下展开铺设和缝合连接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调整优化孔位6.46.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