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4086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7.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第三篇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规划12-6(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土地利用结构l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指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林、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占辖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及其在辖区内的分布情况耕地l辖区耕地面积及其在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l二级地类面积及在耕地中的比重;l高、中、低产田的百分比;l辖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地域分布利用上的差异;l本地种植业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园地l辖区园地面积及其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l二级地类的面积及比重和分布情况;l园地生产情况;l人均占有量;l销售情况等。林地l林地面积及其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l二级地类面积、比重分布;l森林覆盖率等。牧草地l辖区牧草地面积及其占总土地面

2、积的百分比;l三级地类面积比重和分布;l产草量、载畜量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l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辖区总土地面积百分比;l二级地类的面积、比重和分布;l居民点分布形式,按城市和乡镇分别计算人均用地面积等。交通用地l交通用地面积及占辖区总土地面积百分比;l二级地类面积、比重及分布;l现有交通网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等。水域l水域面积及占辖区总土地面积百分比;l二级地类(河流、湖泊等)的面积、比重及分布l利用现状等。未利用地l未利用地面积以及占辖区总土地面积百分比;l二级地类(荒草地、沙地等)的面积、比重;l开发潜力、制约因素、开发难易度等。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第一节居民点概念、类型及现状一、居民点

3、的概念、类型居民点人们定居的场所。配置有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城镇居民点土规课程农村居民点类型农村居民点形式多样,主要存在地域差异(如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体系城市城镇乡村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199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总共有668座城市:特大城市37座;大城市48座;中等城市205座;小城市378座;城镇1.9万个以上。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其中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

4、施的农村小区域。根据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划分规定,集镇的人口数量一般在2万人以下。我国政府文件中常将集镇划归小城镇范畴。其范围大到设市以下几万人口的县城和建制镇,小到丘陵山区几百人口的最低层次的乡镇。小城镇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称为小城镇。(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小城镇学科组界定)注意: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第二节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一、城镇居民点用地问题1、旧居住区问题(1)建筑密度高,住房老化,街道狭窄,交通压力大,无或少有公共绿化用地,居住环境恶化;(2)用地无明显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作区等互相干扰,无系统的环境保护设施,噪音及空气污染严重;(3)历史建筑及传统住区风貌在

5、旧城改造中拆毁或丧失,地价上涨使旧住区更新改造日益困难。旧城区居民点历史自然形成,建筑密度过高2、开发区问题(1)开发区远离主城,封闭运行,变成了单一工矿区。(2)未完全按照规划执行,造成开发区内的“圈地”现象严重,土地浪费现象明显。某工业开发新区不合理规划导致“城中村”现象二、城镇居民点用地问题解决方案1、旧居住区解决方案(1)优化激活旧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促进旧城居住区条件改善。(2)强化环境改善模式,对经营性污水、废气和垃圾排放进行环境达标治理。(3)建立旧城住区环境可持续管理机制。国外:整体的城市居民点和谐的人与自然国外:居民点细部(别墅群)巧妙的因地制宜2、开发区规划注意:(1)

6、开发区建设要处理好新城区和传统工业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2)开发区的交通体系建设要衔接、配套,互相之间有机联系。(3)保护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处理好建筑、绿化与河道之间的关系。开发区1各类用地布局有层次但地块单一形式呆板开发区2用地布局生动紧凑但建筑形式偏于一致浦东新区用地布局合理且建筑、绿化形式多样化三、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1)住宅建设混乱,居民点布局杂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2)土地利用率低,土地闲置浪费严重(3)人均用地和户均宅基地规模偏大(4)城乡一体化建设占用土地现象严重小城镇建设新气象但规划不完善且过于模式化四、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解决方案参考多层立体型规模搬迁型小村集并型缩村

7、填实型新型农村居民点集中式楼房建筑、生态型生态示范小康村生态型高效合理用地现代化农村居民点规模化、集约化土地利用第三节居民点体系规划布局一、居民点布局原则1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2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4创造最佳生态环境5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经济联系半径:指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周围居民点(村、庄),城镇各种用地,城镇与各种田间工程设施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二、居民点布局基本理论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概念概念: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主张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

8、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统一整体。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2004版北京地图迫切要求北京核心区域的“有机疏解”与京津冀范围的“重新集中”,要求建设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重组发展空间。单中心聚焦“摊薄饼”环状发展模式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反磁力中心2门槛理论原理原理: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门槛一在用地上进行具体规定。门槛二扩大居民点用地所必须的基本建设投资。门槛三城市结构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标准提高而产生的改变。应用效果: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

9、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B(1)图中三个不同级别的居民点由高至低分别为C,B,A。(2)城镇级别越高数目越少,级别越低数目越多;高级居民点多布局在低级居民点中央,最大限度方便全体居民,使整个区域农业和居民点迅速发展起来。(4)可能设有日常生用品商店、水果店、报刊、理发店的居民点是ABC;可能有中小学校、纺织品商场、剧场、医院的居民点是BC;可能有大学、体育场、电视台的居民点是C。(3)级别越高的城镇间平均距离越远,级别越低的距离越近。级别较高的中心地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职能。受门槛理论的限制,较低级别的中心地通常

10、不能满足某些高级职能部门的需求。CCCBAAAAABBB3环状带形城市理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基本主张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该理论主要为一个构想,现代基本未采用该形式)成都市彭州郫县温江新津新都龙泉金堂都江堰双流卫星式布局形式三、居民点布局形式选择(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带状式布局形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潼关陇海铁路沿线城市(2)带状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多沿交通线(铁路干线、大型河流)沈阳抚顺鞍山本溪长沙株洲湘潭多边形式布局形式(3)块状式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平原区。多为多边形。自由式布局

11、形式(4)自由式满天星式。主要在我国南方农村最常见、最突出。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以改造和集中,可节约1312土地。第四节居民点用地规划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即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主要根据其距离远近、经济联系等,确定该体系的层次。(2)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背景、演变规律、区域基础、经济基础,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特点、发展条件和方向。(3)城镇体系布局分析:第一,确定城镇居民点分级:四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二级(镇、中心村)。第二,拟定城镇体系布局方案:结合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城镇道路网分布现状、土地利用规

12、划,以及乡镇工业、农业、副业规划等,进行城镇的布点规划,并在地形图上确定各村镇的具体方位。二、居民点用地选择3、宜于建筑(1)地势、地形(2)土质(3)水文地质条件(4)地下水4、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1、便于生产2、便于运输(1)避免选在地层断裂带、滑坡、山间风口、以及易受山洪河水泛滥威胁的地方。(2)不应选在沼泽、大型水库的下方、有地下矿藏的地段,墓地及地方病高发区。具体:在地质灾害多发区不宜布置居民点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1、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占地面积概算(1)居民点规模:居民点的规模和占地多少,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地条件岭区:地形起伏,耕地分散,居民点规模小且分散。平坝区:地形平坦,

13、耕地集中连接,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高,交通方便,居民点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生产劳动条件耕作半径:又叫工作半径或下田作业半径,指从居民点到它服务的土地范围边界的平均距离。耕作半径与人地比例和交通条件关系:人均耕地多的地区,耕作半径大一些,反之则小。人均耕地指标相同时,居民点规模大,耕作半径也大;当耕作半径相同,人均耕地多时,居民点规模小。现实条件:耕作半径不宜过大,下田行走时间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好。在平原区相当于步行2公里,自行车4公里,马车2.5公里,汽车、摩托车为10公里。地形影响:不同地形区,需按步行速度和道路弯曲系数,对上述距离加以修正。一般来说,步行速度为:平坝区:4-5公里小时,丘陵区:

14、3.5-4公里小时,山区:3-3.5公里小时;道路弯曲系数为:平坝区:1.0-1.2,水网地区:1.2-1.4,丘陵地区:1.4-1.8,山区为1.5-2.0。文化福利设施条件托儿所服务半径为0.5公里,幼儿园为0.7公里,小学为1-2公里。除此而外,还有广场,娱乐场所,美容,照相,医疗保健等等一系列的服务设施都有相应的服务半径。传统上是按“千人指标”来设计的,即是说一千人中应该保证多少福利条件:如,一千人居民中需要有:幼儿园有12-48床位,小学校有120-124个座位,中学有120-140个座位,理发店约需2个座位等。(2)居民点占地面积的概算方法根据建筑物面积定额推算即按居住人数和居民点

15、内各项生产的规模,参照当地建筑定额,分别概算出居民点中心区、住宅区和生产区的建筑面积。一般将建筑物的面积扩大10-15倍,分别作为上述三个区的占地面积,其总和即为整个居民点的概算占地面积数。根据耕地面积概算按耕地总量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居民点的面积。如:新疆建设兵团农场建设规划:农场中生产队居民点占地面积=耕地总面积3-5%根据每户宅基地面积概算已知住户数和每户宅基地标准可以概算住宅占地总面积,再根据生产区和生活区的经验比例,3:7或4:6,推算出生产区和整个居民点的占地面积。2010年XX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表2、城镇居民点规模及占地面积概算(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

16、加以分析确定未来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2)统计法:由政府部门组织街道、机关、厂矿、企业事业等基层用地单位,上报土地需求量,然后由规划单位加以统计分类、调整、平衡,最终推算出城市用地需求量。(3)规划指标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采取“双因子控制”,即根据调整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人口预测数,预测建设用地规模。步骤一:进行人口预测步骤二:在确定规划指标时,以现状为基础确定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在允许调整幅度范围内调整,得出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总指标。表1人均建设用地现状、规划和调整幅度(单位:m2人)步骤三:将人均规划建设用地的总指标乘以人口预测数,得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步骤四: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的面积划分,分别得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的规划分摊面积。表2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单位:%)步骤五:计算各项用地规划分摊面积的人均面积,将其人均单项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相对照,进行最后调整。表3人均单项建设用地规划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