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82926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80分钟考查范围:古代政治、近代政治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4分)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

2、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是指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与题意相符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A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首先理解“公天下”的含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重在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关系之亲疏关系,在公共政治事务中君主确立了面向大众的具有普遍公共性的权威,可见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特征。2.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

3、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国君给以粮食和钱币作为官吏的俸禄;国君用玺、符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国君的权力加强,故是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变革的信息,排除A。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3.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B.

4、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不能直接起到维护统一的作用,故其根本目的不是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强调公文必须以书面形式上呈,确保信息真实性,但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对官员请示方式做了要求和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4.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5、.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郡”的信息,排除A,在四国旧地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的领地变小了,封皇子为诸侯王,皇帝与诸侯王的亲缘更近,故B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取代异姓诸侯王”,排除C。5.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

6、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6.下表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人数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占比(%)唐宪宗时期2956唐文宗时期2475唐武宗时期1580唐宣宗时期2387据此可加,唐代科举制A.

7、影响了唐朝的政治生态B.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 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养D. 推动官员选拔趋向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对唐朝的政治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政治生态的影响,与官员的素质和选拔方式无关,故BCD项排除。7. 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 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 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答案】C【解

8、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这种做法是统治阶层内部的调整,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扭转唐代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与此相对,庶族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吏选拔的标准,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公元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A. 削相权以加强君权B. 改变地

9、方割据局面C. 分事权以相互牵制D.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C项正确;转运使是地方官员,并非丞相,故A项错误;转运使的职责本身就是将地方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下实行集体议事制度,故D项错误。9.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

10、严重制约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说明皇权受到了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注意到材料中“原则上”这三个字;B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中央集权;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专制主义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选项的干扰。10.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

11、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说明元朝时期西域之人在中原做官,适应了中原的生活甚至不愿意回到西域。从中原人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可以看出中原汉族到西域去赏玩,这就表现出元朝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民族融合逐渐加强,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只体现了双方的交往,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融

12、合,故排除。C选项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主要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故排除。点睛:本题容易误选的选项是B选项,材料的表述是回答本题的突破口,我们从材料可以看出除了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这一点外,西域人士可以在中原做官以及中原人士在西域的游玩,这都是民族融合的体现,B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没有发现表面现象蕴藏的深层内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11.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人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A. 为中枢机构

13、改革提供了借鉴B. 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C. 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D. 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不属于中央政治机构官职来管理政事,为后来内阁制的设置提供了借鉴,故A项正确;此时丞相还没有被废除,故B错误;官僚机构膨胀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项错误;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与丞相不同,所以不会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12.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

14、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A. 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 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C. 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 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初郡国并存制。从材料“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可以判断是汉初郡国并存制。汉初郡国并存制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采取削藩政策,故A正确,BC错误;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的弊端,而是秦朝的暴政,汉初没有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3.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

15、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A. 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 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C. 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D. 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公元前304年是十二铜表法之后,由此排除A项;B项万民法与时间不符;C项错误出在全体居民。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的法律意识14.亚里士多德指出“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有现代学者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说明A. 城邦注重保护个人自由B. 公民个人自由受限制C. 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D. 民主与自由密不可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强调城邦集体利益至上,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直接民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