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2582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讲解(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的概念 变质作用:原岩基本在固态的条件下,受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的作用使原有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变质 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1、岩石基本保持固态,物质成分一般不发生大规模的迁移,原岩在变质前后 总的化学成分保持不变; 2、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进行,和常温下的风化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的温压 条件:温度一般大于150c,上限大致在700c-900c,高于此上限属于岩浆作 用范围。 3、变质作用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地壳状况、热流的强 度和分布、构造运动的特点有差异,即影响到变质作用。 正变质岩:指由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2、副变质岩:指由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第三节 变质岩 George Marsh头像 ,雕于1890年,已被 酸雨强烈腐蚀,出现 大量麻点。 大理岩 二、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及变质作用方式 (一)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多方面,内因主要指母岩的性质,外因一般包括温 度、压力、化学活动组分。 1、温度 温度是引起变质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吸热反应的 进行。 (1)对单矿岩来说,温度的升高促使矿物晶粒由小长大,非晶质矿物重新 结晶成为晶质矿物,这一过程就叫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造成变质岩均 由晶质矿物组成。如微晶石灰岩变质粗粒变晶大理岩。 (2)对于复矿岩来说,温度的升

3、高,可促进其内部各种组分之间发生化学 反应,形成新的矿物,使母岩中的原有的矿物组合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 石。如:石英+方解石硅灰石+二氧化碳-热。(低压、550C) 高岭石红柱石+石英+水 (加热) 温度来源:地热、岩浆热、构造运动产生的摩擦热。 2、压力 压力按物性不同,分静压力和应力。 (1)静压力是指地下某深度处,由上覆物质的重量产生的负荷压力。 静压力各向均等,大小随深度增加,大致深度每增加1000米,静压力增加 0.275kPa。变质作用的静压力范围,一般认为在1-2kPa到7-8kPa之间,相当 于距地面深5公里-30公里的区间。 静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 如

4、: 镁橄榄石 + 钙长石 = 石榴石 分子体积缩小17.6% 体积:43.9 101.1 121 比重:3.2 2.7 3.4-4.3 (2)应力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通常,在地壳上部静压力不大的地 方表现最强,在地壳深部,因静压力较大,岩石呈塑性,应力因塑性变形而 释放,因此,应力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应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岩石矿物的机械破坏(低温)以及造成压溶现象 (高温)。 压溶现象:在矿物受压部位,易产生溶解,其溶解物质倾向于沉淀在受压力 小的部位,从而使矿物颗粒呈现出沿某方向排列的趋势。从板岩、千枚岩、 片岩到片麻岩,矿物排列的方向性增强,反映了应力的增大。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来源:

5、部分来自原岩粒间孔隙中所含的液体,或者来自原 岩中含OH-矿物在脱水时和碳酸岩矿物在去碳酸盐化过程中析出的水和二氧化 碳,还可来自岩浆及地壳深处。 化学活动性流体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中,也可充填于裂隙中。在较高的温度 和压力下,它们呈气态;在较低的温度下,则形成热液。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并加强其扩散速度 ,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如 脱水和水化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加入 和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 如:钾长石 + Na+ = 钠长石 + K+ 3、化学活动性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指一种以水和二氧化碳为

6、主,并包含 了多种金属和非金属以及氟、氯、硼、磷等组分的溶液。 (二)变质作用方式 变质作用的方式是指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主要 有: 重结晶作用:T,P,矿物在固态下重新生长的过程, 小大,以 H2O、CO2为主的粒间流体的存在是其必要条件。 生物碎屑灰岩大理岩 接触变 质作用 变质结晶作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下,经化学反应使岩石内 部的化学成分重新组合。结晶形成新矿物而原来矿物消失。 页岩 角岩,由接触变质作用 形成,白色斑点为变质 矿物 交代作用:化学活动性流体和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物质置 换作用。原矿物被破坏和新矿物形成同时进行。体积不变,但 成分改变。如常见绢云母交代石榴子石或红柱

7、石的假象 。 变形与碎裂作用:岩石受应力超过弹性极限时产生断裂 形变称碎裂作用。其中的一些片状、柱状矿物要定向排列形成 片理。 水平挤压形成褶皱,白云母、绿 泥石等片状矿物定向排列 变质分异作用 岩石在不发生熔 融和交代的情况下 ,某些组分经扩散 产生不均匀聚集, 使成分均匀的原岩 变成矿物成分不均 匀的变质岩。可形 成细脉、透镜体、 变斑晶等。 三、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环境和变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物 理化学因素,变质作用可分为: 1、动力变质作用(碎裂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1)热接触变质作用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3、区域变质作用 4、混合岩化作用 1、动力

8、变质作用 是以构造应力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变质作用,发生于断裂带中, 形成动力变质岩,如断层角砾岩。 过去认为动力变质作用一般发生于 断裂带附近,属脆性变形的产物。 近年来注意到动力变质作用产生在 以韧性变形为主的韧性剪切带中, 宽达数公里-数十公里,不仅使原岩 破碎变形,而且还可能进一步重结 晶,产生新的矿物,其代表岩石就 是糜棱岩。 2、接触变质作用 它是由岩浆侵入围岩引起的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的边缘地带。其规模一 般较小,分布不广,变质带宽度自数米到1公里左右,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 因素。根据引起接触变质的主要因素,接触变质作用分为: (1)热接触变质作用围岩主要受岩浆散发的大量热能影响而

9、产生的一种 变质作用。 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基本无外来物质成分加入。热接触变质作用的方式是 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很弱或无,在变质前后总的化学成分没有变化,但通 过重新组合可以形成新矿物。 如:粘土岩受低热接触变质作用可形成石墨斑点板岩、红柱石板岩和变质粘 土岩等。受中热接触变质作用可形成具细粒变晶结构的各种云母角岩,受高 热接触变质作用可形成片麻岩。 从接触带向外,围岩的变质作用由 强到弱,依次递减,因而使不同强 度的接触变质带围绕侵入体成环状 分布。 (2)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除岩浆散发的热量外,还有岩浆析出的挥发组分 的加入,使接触带附近的岩浆岩和围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 如:中、酸性岩浆侵

10、入碳酸盐岩时,接触交代作用特别强烈,形成以石榴子石 和透灰石为主要矿物的岩石,称为矽卡岩。矽卡岩中含多种金属矿产,如铁、 铜、钨、锡、钼、铅、锌等。 3、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广大地区或地壳的不同深度内,由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 的综合作用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区域变质岩。地壳活动带是发生 区域变质作用的基本地质背景,区域变质呈大面积或带状分布,长数百至数 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依热流质的高低和应力的大小不同,区域变质 通常分成三带: (1)浅带:定向压力大,温度和静压力都不高,水分比较多,变质后产生 许多含(OH)的片状、柱状矿物,如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 形成板

11、状、千枚状构造,常见变质岩有千枚岩、板岩等。 (2)中带:定向压力很大,温度和静压力较高,岩石变质较深,原岩中的 矿物多已受到改造,形成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角闪石、长石、石榴子 石、蓝晶石、十字石等。形成片理构造,常见变质岩有各种片岩等。 (3)深带:定向压力不显著,温度和静压力都很高,变质后产生的矿物大 都不含(OH),而是形成在高温高压下稳定的矿物,如:长石、辉石、橄榄 石、石榴子石、硅线石等。原岩被彻底改造,形成各种片麻岩、混合岩等。 从浅带到深带,岩石变质程度由浅加深,在许多大型山脉中常见此种现象。 4、混合岩化作用 是一种超深变质作用,介于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在

12、强 烈的区域变质作用中,随着温度的上升,岩石局部熔融,来自地下深处的热 液也参与其间形成流体,这些多为长英质的流体以脉状贯入或渗透扩散,与 仍处于固态的变质岩相互混合的作用,称为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混 合岩。 混合岩的最大特点:岩石由原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长英质脉体两部分组 成。通常,基体颜色较深,基体与脉体以不同的量比和方式相混合,形成形 态不同的混合岩。如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阴影构造等。 混合岩化的成因机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当温度升至 700C左右时,岩石中的石英、长石等低熔点的矿物熔融形成长英质流体,从 而产生混合岩化。另一种观点认

13、为混合岩是由于深部上升的含水较多、且富 含钾、钠、硅组分的稀薄熔浆和围岩经过交代作用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具有刚性,主要的构造活动、变质作用都集中 分布在板块的边缘附近。按日本地质学家都城秋穗的观点,沿岩石圈板块的 所有边界都有变质作用的发生。 在汇聚板块边界为造山作用带,在造山带内发生大规模的变质作用为区 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的岩石通常在造山带内呈带状产出,称为变质带。 在离散型板块边界洋脊的下面,变质作用正在产生,称为洋底变质作用 。从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所取得岩石样品看,在裂谷谷壁上的玄武岩,许多 已经轻微变质,谷壁顶以下距1公里左右,开始出现低级变质的绿色片岩,在 有些更深的地

14、段还打捞到变质程度较高的斜长角闪岩。洋脊热流值高,较深 部位可达350C以上,在水溶液的参与下,可以引起上述变质。这些变质岩在 洋脊处产生,随着海底扩张而侧向移动到其他地区。 板块构造和变质带的形成 在环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地方,如日本发现发育良好的成双的变 质带,称为双变质带。其中一个带是高压低温变质带,分布于 靠大洋一侧;另一带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双变质带 的成因,目前一般认为是大洋板块沿毕鸟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 缘下插引起的。 (一)物质成分 1、化学成分: 取决于原岩成分以及是否有交代作用,总体与岩浆岩类似;主要说明 变质前后是否变化。了解原岩类型、变质作用类型、交代作用的特点。 2

15、、矿物成分: 在三大类岩石中,变质岩的矿物成分是最复杂的,主要是形成了一些 独特的变质矿物,如红柱石、十字石、石墨、绿帘石、堇青石、蓝晶石等 等。受原岩化学成分和变质条件控制。课本107页表34 四、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二)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1、结构 指矿物组分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反映出的岩石特征。分为:变余结 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四种。 A、变余结构(残留结构):改造不彻底,残留有原岩结构特点,在原 岩结构名称前加“变余”二字,如变余砂状结构。 B、变晶结构:经过重结晶以后所形成的。与岩浆岩的结构相似,变晶 结构也可进一步细分,如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等。 按晶粒大小分为: 粗粒变晶结构3mm 中粒13mm 细粒 75%。 粒状变晶结构 大理岩 (五)混合岩 区域变质作用的深化,局部熔融、熔浆渗透、交代、贯 入而成的新变质岩。包括基体和脉体两部分。 注入混合岩:脉体1550%,基体 、脉体清楚,交代作用不明显。 混合片麻岩:残留基体50%,基 体、脉体界限不清,交代作用强烈,片 麻状构造。 混合花岗岩:无法区分基体和脉 体,交代作用强烈,片麻状构造。 区域变质岩的基本演化过程 页岩板岩千枚岩 片岩 片麻岩 混合岩 同一变质岩 中,不同原 岩的变质程 度可以不同 。 白色为大理 岩,灰色为 千枚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