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786876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古诗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讲义(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学科工作室 wushaoying 高考专题复习 一、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学会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 三、掌握诗歌中表达技巧的 答题 步骤。 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 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 偶、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直抒 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等)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用典)、虚实 相生、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 描写、联想、想象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呼应,开 门见山、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 渡、

2、做铺垫、等。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 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 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 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 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 ,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 表达强烈的感情。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1、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 用?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

3、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 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 浪漫主义色彩。 课堂示例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 用?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三四句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 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 、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 课堂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 四两句用“想起”、“垂杨

4、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 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 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 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 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文意 表达效果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 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 容? 参考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 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 出诗人送

5、别的悲愁难抑,黯淡神 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 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 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 手法 表达效果(文意 +主旨情感)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 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 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 看法。 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 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 境的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 ,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

6、,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 往昔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是凄凉。 手法 文意 主旨情感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 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分析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 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 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句)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 艺术手法、或手法) ? (2)请分析这首(句)诗的表达技巧(或艺 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明思路规范诗歌鉴赏题

7、的表述 “是什么” 方面 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 巧。(叙) “怎么样” 方面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 效果。(析) “为什么” 方面 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 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 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 的情致。 (评) 细致审题,强化四个注意 一、细读题干,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 二、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 歌形象、语言和 诗歌内容等结合起来。 三、注意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作可能 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 巧作答。 四、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

8、、完整,特别 是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要罗 列术语。 对本诗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 表现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 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具体 运用)。表达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作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 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 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注泛菊:饮菊

9、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 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练习4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一、考查范围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 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 托、讽喻、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 、用典、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10、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 1、抒情方式 : 2、修辞手法 : 3、表现手法 :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

11、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 抒情特点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12、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 艺术构思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

13、语理解 布局谋篇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 写作特点 写作技巧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写作手法 1、抒情方式: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构思技巧 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 对偶、双

14、关、设问、反问、互文、 通感、对比、用典等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 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 联想,象征寄托等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借古讽(喻、伤)今 借用典故 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 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 表现手法 (2010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 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 山砍柴,见两

15、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 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 :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 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 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 回家之情。 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 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 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 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010年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