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745211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门市京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产业已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拓展到“保供、增收、就业、创汇”四大功能,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少,推进措施乏力,部分大中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难”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及省、市政府决定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十一五

2、”以来,我县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播面12.76万亩,产量30.07万吨,产值 4.6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0.4%,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0.33万吨,产值0.85亿元。基本建成了以城郊新市镇赵畈村、白谷洞村为主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代表的远郊外销菜基地,以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为主的瓜果菜基地,以罗店镇为主的白花菜加工基地,以三阳、绿林等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市场供应方面,2009年全县蔬菜食用菌社会总产量 38.86? 万吨,其中西甜瓜总产量8.32万吨。蔬菜食用菌商品量约9万吨(不含西甜瓜),全县城镇人口年需消费

3、量8万多吨。从总量上来看,我县蔬菜供给基本平衡,但因品种单一,且上市集中,市场供应不均衡,“淡”“旺”季比较明显,存在结构性缺菜。(二)优势分析1、自然条件优越:京山县位于湖北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1,无霜期23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978.82012.8小时,年均降雨1020 1150毫米;全境海拔在950.227米,由西北向东南渐低,依次分为低山、丘岗、平原,具有发展蔬菜产业优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2、区域优势明显:京山交通便捷,长荆铁路横贯东西,省道汉(口)宜(昌)、皂(市)当(阳)、应(城)随(州)、安(陆)京(

4、山)公路呈“丰”字型贯穿全境,武(汉)荆(门)和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汇于工业新城东南12公里处。二个小时左右车程范围可达武汉、宜昌、襄阳、岳阳、随州、荆州等大中城市。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的运输流通。3、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突出:我县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市场选择,现已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罗店的白花菜,永隆的坚椒,丁冲的萝卜,石龙、钱场的西甜瓜,三阳、绿林的香菇等产品已成为地方特色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三)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因素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菜农种菜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对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都有补贴奖励政策,但对种植蔬菜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加之蔬菜产业

5、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与产业化水平偏低,劳动强度与市场风险过大,这一切都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大多数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先进设施设备配套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抗灾能力。据调查统计,全县旱涝保收的蔬菜基地面积不足45%。3、技术力量相对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我县目前县级只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人,各镇及重点蔬菜生产基地村都没有蔬菜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县、镇、村在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上都处于缺编、缺钱、缺人、缺物的状况,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这势必影响蔬菜新品种、新技

6、术的推广普及,影响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4、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闭塞。由于蔬菜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大部分蔬菜销售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层层加码,导致蔬菜价格虚高。同时,一般菜农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菜农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种菜经济效益降低。二、规划依据、产业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

7、27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市场供给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促进我县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二)规划编制依据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2010年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 2010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1057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荆政发201027号),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

8、规划(2009-2015),省农业厅湖北省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市农业局荆门市蔬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三)规划原则优化布局和突出特色原则:强化资源的利用率,节本增效,以特色原产地蔬菜为主,发展优势品种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重点沿“四河两岸”(京山河、永隆河、富水河、漳河)的新市、永兴、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打造蔬菜产业带。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优化品种结构,打好“品种差”、“时间差”、“季节差”、“地区差”,提高我县优质蔬菜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元化投入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调动农民投入积极性

9、。扶优扶强原则:充分发挥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蔬菜产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四)产业发展目标1、十二五期末,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新增4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7.5亿元;食用菌鲜菇年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1.5亿元。蔬菜为菜农人均纯收入贡献达1000元以上。全县十二五期间各镇蔬菜发展规划面积任务见附表。2、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10%,获农业部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认证达30个,保证市民菜篮子安全供应,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10、达98%以上。3、重点扶持蔬菜龙头企业3家,培育蔬菜品牌3个,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0个,网络带动农户15000户,蔬菜外销量占总产量的40%。4、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个,扶持产地建立冷链物流系统。三、产业区域布局坚持“保障供应,发展经济”的原则,蔬菜产业按照资源和区位条件进行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区近郊、交通主干线两侧、“四河两岸”等以资源和地理优势布局的经济结构,促进优势地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设施蔬菜基地1、重点区域:在城市规划区外的新市、永兴镇的近郊蔬菜村,有一定生产基础的永隆、宋河镇的蔬菜村。发展目标:主要保证城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我县3-4月

11、“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面积1万亩。2、主要种植模式(1)重点蔬菜种类: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2)主要茬口模式:设施蔬菜春提早(茄果类、瓜类、喜温型叶菜,4-7月上市),夏遮阳(早熟耐热的萝卜、白菜、花菜等,7-9月上市),秋延后(茄果类、黄瓜等,9-12月上市),冬覆盖(莴苣、芹菜、越冬萝卜等,1-4月上市)。露地蔬菜则以喜冷凉叶菜、豆类、红菜薹、莴苣等为主,9-12月上市。3、发展重点:加大设施基地的投入,建立水、电、路、渠、池、棚等基础设施完备的生产基地,提高产出能力及抗灾避灾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力度

12、;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监管、安全追溯体系。(二)露地蔬菜基地1、重点区域与发展目标重点区域:主要在离城区较远的永隆、罗店、宋河、坪坝等镇的适宜产区建设露地菜基地。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基地,面积2万亩,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2、主要种植模式(1)重点蔬菜种类:大白菜、萝卜、甘蓝、花菜等喜凉十字花科蔬菜;莴苣、红菜苔等喜凉叶菜;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四季豆、豇豆等喜温蔬菜。(2)主要生产方式:以地膜+小拱棚覆盖与露地生产相结合。3、发展重点: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净菜上市技术;大力发展

13、蔬菜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蔬菜全程质量检验、检测及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农资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加工、外销蔬菜基地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以特色白花菜加工产业为纽带,在适宜白花菜生长的罗店、坪坝镇大力发展白花菜等加工蔬菜生产基地;以永隆镇曾口村为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基地。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白花菜、萝卜、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产业,推动蔬菜加工、外销产业的发展壮大,面积4万亩。2、主要种植模式(1)主要种植种类:白花菜、洋姜、萝卜、榨菜、辣椒、及豆类、瓜类等蔬菜。(2)主要生产方式:以露地生产与保护地生产相结合。3、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主栽品种和高产高效周年种植模式,推广蔬菜预冷、包

14、装、冷链贮运技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整合品牌,开发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推动主产区产品提档升级。(四)水生蔬菜基地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雁门口、钱场、新市等地。发展目标:以莲藕和荸荠为重点,在水源丰富的村组分类建设2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2、主要种植模式(1)主要种植种类:莲藕、荸荠、菱角、茭白、芡实。(2)主要种植模式:深水区莲藕、子莲、菱角、茭白、芡实等一季种植;浅水区可实施保护地栽培、鱼塘种藕、莲藕水稻、西甜瓜荸荠等多种间套种模式。3、发展重点:加强水生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进扶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企业,重点开发藕莲、子莲、荸荠、菱角、茭白等保鲜

15、加工产品。(五)食用菌基地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三阳、绿林、杨集、永隆、宋河、新市、曹武等镇。发展目标:全县食用菌总产值达 1.5亿元以上,鲜菇产量2.5万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以上。2、主要种植模式主要栽培种类:山区重点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食用菌,棉区以平菇、金针菇为主,粮产区重点发展草菇、双孢蘑菇等草腐食用菌。主要种植模式:香菇和黑木耳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等草腐菌菇房、菇棚及稻田地栽模式,平菇、金针菇设施化周年栽培模式。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化栽培,增加市场鲜销产品;重点开发推广黑木耳秋季稻田袋料栽培模式、双孢菇秋季稻田地栽模式和香菇夏季反季节栽培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推广基地。(六)西甜瓜基地1、重点区域、发展目标重点区域:石龙、钱场、雁门口、孙桥等镇。发展目标: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0.9亿元。2、种植模式:以嫁接抗重茬栽培和高效间套作种植为主。3、发展重点:一是推广多种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大棚早熟、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延秋栽培等栽培方式,延长西甜瓜供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