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741690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育学原理大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大纲教育学原理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课程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计划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作以全面的阐述。以透过各种教育现象及其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探索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以理论形态加以论证和表述,并以此为据研制各种有效的教育行为规范。(二)教学目的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与“教育是什么”和“什么是教育” 有关的一系

2、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方法,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和理念指导未来的教育实践。3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教育理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教学内容1 教育的基础理论部分(1)教育和教育学(2)教育目的(3)教育制度2 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3 教育的实践部分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德育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教学时数总学时30学时。(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练习等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第一,坚持循

3、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观。本课程是基于对教育学体系的理解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逻辑顺序的认识而展开的,为此,教学中,应当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第二,坚持学科相互联系的教学观。本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失时机地作相关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以使学习者清楚学科知识的前后逻辑结构。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观。鲜活的教育实践既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促进较好理解教育理论的重要材料,教师应努力联系实际,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二、本文第一章 导论教学要点1教育学2教育科学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教育学的若干基本理论范畴5教育理论的功能6学习教

4、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 教育学的概念二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三 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一 “教育学”的起源和演化(一)西方“教育学”的起源和演化古希腊教育学Pedagogue(教仆),英国教育学Pedagogy,19世纪末Education(但词义太广),20世纪50年代educology(教育的学科研究)。(二)中国“教育学”的出现和发展古代社会主要是用“学”代替,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教育学(Pedagogy)。二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5、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论著有:论语、孟子、荀子、庄子 、韩愈的师说、朱熹的四书集注、颜元的存学篇等。其中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问题的专著。西方的教育论著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和社会学论著。(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7世纪,教育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研究领域;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范畴体系;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6、;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605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提出建立教育学。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1776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观点“三中心”。(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杜伊,代表著作是梅

7、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和杜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及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杜威,代表作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的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构建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但他以经验为

8、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苏联。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17)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另外还有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其内容和性质随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第三,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和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他们;第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

9、历史唯物主义。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一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二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教育科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教育学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教育实例、教育家及其代表作。2领会: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教育科学体系;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变迁教学要点1教育的起源2 教育的发展3 教育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4 新中国的教育5 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教育的定义一 教育的词源“教”,“育”,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

10、像有人执鞭演卜,下面有小孩学习的形象。“育”像妇女养育孩子的形象。最早将“教”、“育”用在一起的是孟子。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教育”。在西方,教育的英文为Education,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使潜质变为现实。即“引出”、“发挥”。二 教育的定义广义定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制的活动。狭义定义:指专门组织的教,即学校教育。当前的教育定义。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一 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一) 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二) 就教育内容而言 1中国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古希腊亚

11、里士多德提出的体育,德育,智育。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4马克思主义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二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特征: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具有能够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知识。(二)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特征:第一,学习目的不同;第二,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第三,需要的帮助不同;第四,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同。(三)教育影响:包括教育的内容(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和手段(教和学的方式,物质条件)。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一 教育的本质问题苏联最早在20世纪50

12、年代提出,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7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二 教育本质的讨论(一)上层建筑说:教育属于精神生活,他受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上层建筑。(二)生产力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社会发展和延续的手段。(三)多质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四)本质规定说:力图从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来揭示教育的本质。第四节 教育的发展历程一 教育的起源(一)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利托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教育

13、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1923)中认为,教育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进步: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局限: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养育之间质的差别。(二) 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认为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1867-1947).他认为,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进步: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局限:没有回答人类本能与动物本能的界限。(三) 劳动起源说: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生产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以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第四,教育的职能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二 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进行,没有阶级性。(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有宗教性;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面向特权阶级子弟,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在西方还有宗教教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反省;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