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

上传人:镜花****ul 文档编号:116698018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大千观后感(精选多 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张大千观后感 张大千观后感 代卉 张大千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二哥张善子的影响,不仅触发了他的爱过热情,同时也为他的绘画引路。他执笔一生,用生命画出了壮美的山水,用笔墨泼洒出动人的画面,他用他的满腔热血,以他的满心乡情留给世人永恒的记忆。 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中有与风抗争的松树,正如他自己以生命对抗命运,用画笔勾勒自己的不满与愤慨。他曾留学日本,并对日本人说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外国话却说得这样好,换来的确实亡国奴的嘲讽,从此他不再说日本话,还雇人翻译日语,他用倔强展现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他是一个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日夜不辞辛苦,栉风沐雨,岁月留给他的

2、是厚厚的老茧,以及苍老的白发。 在他生活的年代,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绘画的价值,于是他毅然决定前往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隋唐时期独特的绘画魅力,他倾其所有,向银行贷款,可是不幸也接踵而至,他的二哥去世而他却没有见上最后一面。可以说,这是张大千一生最悔恨的一件事,他的二哥也是爱国画家,曾作画怒吼吧中国,画中的十八只猛虎象征的是十八省联合抗日,正是二哥的言传身教,才使张大千对祖国有着满腔的热血,满心的乡情。 成功不仅源于热情,也源于勤奋。 张大千常常从早上画到晚上,深夜与油灯相伴,他从临摹石涛入手,临摹的次数甚至于十次,他坚信的是“七分人事,三分天事”,在他的桌边是石涛的语录,他翻遍了无数次,“山川予神遇

3、而迹化也”,这是何种的境界,当时的名人也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所买的石涛真迹竟是张大千的仿作,足以见得他的作品亦真亦幻,犹如“石涛再世”,当时名人讳莫如深,齐白石闭门不见,他的作品真的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可是他不满足于成为另一个石涛,只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他终于在莫高窟找到了自己所追寻的,在这里他看到了壁画的精美绝伦,自己每天深入洞窟之中,即使条件艰难,仍苦中作乐,临摹了二百多幅壁画,从这里他明白了“曹衣出水,衣带当风”的美妙。正是勤奋升华了天分,才会让他的人生绽放异彩。 漂泊各地,梦里不知身是客。他漂泊世界各地,多次举办画展,无疑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他曾与毕加索进行历史性的会面

4、,并且互相赠画,他以对艺术的热情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世界各地。他收藏了多达五百件的石涛真迹,即使变卖自己的画也要收藏到石涛的画,即使贫无立锥之地也要保护祖国的灿烂文化。当他远离故土辗转漂泊的时候,梦里不知身是客,多少次他梦到的不是青城山,青城天下幽,幽生静,静极而动,他建的八德园正是他的伤心处,当他回到台湾时大陆的友人曾带来故乡的泥土,此刻张大千热泪盈眶,他是多想回到故乡,多想跨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地方,梦想却远离现实,他只能在梦中与故乡相见。 第二篇:张大千 “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 上学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到了张大千,在备课时找了一些张大千老先生的资料,当时他的一些故事深深

5、的吸引了我。于是利用假期读了王家诚写的张大千传,这本书细细的分享了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在画坛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为中国文化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后改名张援,字季爰,号大千,祖籍广东省番禺,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据说在张大千母亲坏他时曾梦见一只黑猿,故名字里有个爰字,取猿的谐音。在6岁的时候,开始读书识字。9岁时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张大千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列举其中一些最具传奇色彩奇的经历列出来: 一、土匪的“师爷”。 17岁时张大千随着一伙商人从内江老家赴*求精中学上学。在途中被一伙土

6、匪捉住,蒙上眼睛带上山去。张大千被带到土匪头子面前,土匪头子要他给家里写封信,索要赎金。没想土匪头子看了张大千的信,又改变了主意。原来张大千在信中没称他们为土匪,而是将他们称为江湖好汉,况且张大千又写得一手好字,土匪头子便发下话来,封他为山寨的军师。身陷囹圄的张大千转眼间变成了“军师爷”。在山里当了一百多天土匪“黑笔师爷”后,他在一次随土匪们一起下山抢劫时趁机逃跑了。 二、不烧戒疤的和尚“大千”的由来 1916年冬,张大千与青梅竹马的表姐谢舜华定亲,后来随二哥张善孖赴日本留学,学习染织,兼习绘画,听到未婚妻病故,特从日本赶回上海,想回老家吊祭,但因兵慌马乱,交通阻塞,无法回去,只好重返日本,继

7、续学业。1919年夏天,19岁的他完成学业,由日本返回上海,却因伤心未婚妻谢舜华去世和逃避家里为他从新定的婚事,到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拜住持逸琳法师为师,法名大千。三月后他因为不愿烧戒疤,连夜逃出,被他二哥寻回,送回四川成婚。 三、天下第一造假高手“假石涛” 张大千的仿画真能瞒天过海,让人难辨真假?张大千仿古确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拿他的仿古书画来说,他是无人不仿,无画不画,上自魏晋南北朝,下至明清,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的画作,他都拿来仿之。而他仿的最多的要数石涛的画作了,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

8、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竟骗过了这些大师们的法眼。罗振玉当时买来送给日本人的许多石涛的作品就是张大千作 的。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梅清山水和石涛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 四、敦煌之行 1942年,他决定举家赴敦煌临摹壁画。他率领门生子侄在敦煌两年多,据说全部花费达“五百条黄金”之多。在敦煌的生活是艰苦的,恶劣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住在与世隔绝的石洞子里对于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张大千一呆就是近三年,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结果复制了276件敦煌壁画,1944年在成都和*两地举行的"张大

9、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震动了学术界和美术界,这是他学习古代艺术的一次历史性创举,也促成了他在人物画方面的更高追求。他不仅考察莫高窟的壁画佛像,还对莫高窟进行了编号,成为了为莫高窟编号的第一人,为保存文化遗产做了积极的贡献。 五、名扬四海、享誉中外 早在30年代,张大千就与画坛巨匠齐白石齐名,被称为 “南张北齐”。同时他又与北方满清遗少、画坛大师溥儒(溥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协会”公选张大千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并颁发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该协会每年从全世界美术家中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授予这个称号,张大

10、千以1956年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而获此殊荣,这是中国画家获此荣誉的第一人,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2014年,其巨幅山水画江山万里图拍出7300万元,创下了目前中国书画单件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 六、泼彩、泼墨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可分为3个时期: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在6070岁,张大千历经10年探索,在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泼写兼施等新风格,融泼彩于泼墨、勾皺法,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广泛而深远。张大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创泼彩法和墨彩合泼法,为中国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张大千在去世

11、前创作的庐山图更是他把泼墨泼彩画法推向极至的力作。 六、“归家”梦未圆 张大千从1949年底离开祖国,到1978年8月回台湾定居,他将近30年在海外生涯,这是他后半生的一段漫长而非常重要的时期。1957年春天,张大千托一位印尼华侨捎口信给中央一位领导人,说他想回来看看。但不久“反右”就开始了,海外为之震惊,张大千由迟疑到最后断了回国的念头。自此,张大千就一直漂泊海外,直到离世,终未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四川。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而且是一位极富个性、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名闻遐迩的世界级中国画大 师,一生中取得了光辉巨大的艺术成就。他对于中国文化艺

12、术的繁荣与发展,和提高中国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地位及影响,都堪称是功勋卓著,贡献至伟的。 第三篇:张大千传读后感 是的,张大千是一位著名画家,曾与毕加索相谈甚欢。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移居法国。张大千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移居印度,巴西,美国,台湾等地,直至老死他乡,他生于四川。 我向来比较喜欢读人物传记,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基于张大千的名气的。读完这本书,除了对张大千的生平有所了解外,我还知道了一些新的东西,譬如: 1.诗、书、画是一体的,画家要在画上题诗写字,向来需要诗情和书法的功底,画画要先练书法。 2.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情感之流露,灵魂之表达。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画也是如此,他不辞艰险

13、游历祖国大好河山,青城山,黄山,华山,远去敦煌。 4.画画要不断学习,向古人学,向老师学,向国外学,向朋友学。 5.当身患眼疾,几乎无法作画,面临艺术生涯结束的挑衅,他依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理念,改变自己的画法,改为泼墨式画法,得到突破和实现质的飞跃。敢于改变的勇气和魄力足以让人称道。 他以一己之力,实现自我,耀我中华,堪称伟大。 第四篇: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纪念馆地址 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为纪念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而建。纪念馆东临西林开发区;西与内江师范学院等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之小山丘陵。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

14、地面积20143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内江尽收眼底。 纪念馆的五个展区,以数百件照片、实物、诗笺、书信、画稿、画集、书籍及书画作品,分别展示了张大千的生平事迹、艺术进程、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及在世界艺坛的影响和地位。另在台北市有同名张大千纪念馆。 张大千纪念馆人物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

15、、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幼时,家贫。曾随母、姊、兄学画,打下了绘画基础。他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