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9151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4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概要(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SY/T6174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词汇(初稿)2010年6月目 次前 言1 范 围12 开发地质13 油藏物性114 渗流机理265 油藏测试术语336 油气藏数值模拟407 油气藏开发工程448 提高采收率59前 言 本标准是在SYT61741995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一个新的标准文件。随着油气藏开发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油气藏工程常用术语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本标准对原标准进行如下几个方面内容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l、“开发地质”术语部分加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流动单元及地质建模技术中的有关术语。 2、“油藏物性”术语部分加入了原油组分、储集层损害及敏感性

2、等方面的有关术语。 3、“渗流机理”术语部分加入了非达西渗流等方面的有关术语。 4、“数值模拟”术语部分加入了并行算法,网格结构和有限元法等方面的术语。 5、“油气藏开发工程”术语部分加入了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术语和复杂结构井开发等方面的术语。 6、“提高采收率”术语部分增加了聚合物驱、复合驱、微生物采油、热采等方面的术语。 7、“试井分析”改成“油气井测试”,除试井内容外加入了用于油田开发的生产测井内容方面的术语。 8、修改原标准中一些错误和不确切的注释。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SYT61741995。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和归口。 本标准

3、起草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袁庆峰、赵世远、赵国忠、王冬梅、张建、王健竹。 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油气藏工程常用术语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油气藏工程专用术语。本标准适用于油气藏工程领域,也适用于石油工业的其他领域。2 开发地质2.1 圈闭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继续运移,并在其中储存起来形成油气聚集的场所。2.2 闭合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3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闭合区的面积。2.4 圈闭容积一个圈闭能聚集油气的容积。2.5 含油组合相邻的一组生油层、储油层、盖层的总称。2.6 油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无游离天然

4、气的聚集石油的单一圈闭。2.7 气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气水界面,且只聚集有天然气的单一圈闭。2.8 油(气)藏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界面,且同时聚集有石油和游离天然气的单一圈闭。2.9 构造油(气)藏因构造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油(气)藏。2.10 背斜油(气)藏由背斜圈闭形成的油(气)藏。2.11 断层遮挡油(气)藏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油(气)藏。2.12 凝析气藏因压力、温度下降,部分气相烃类反转凝析成液态烃的量不小于150gm3气藏。2.13 油田同一个构造内若干油藏的集合体。2.14 气田同一个构造内若干气藏的集合体。2.15 油(气)田同一个二级构造带内若干油气藏的集

5、合体。2.16 特大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的油田。2.17 大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在110810x108t之间的油田。2.18 中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为0.1 x 108tl108t的油田。2.19 小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小于0.1108t的油田。2.20 大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大于300108m3的气田。2.21 中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为50108 m3300108m3的气田。2.22 小型气田天然气地质储量小于50108m3的气田。2.23 工业油(气)藏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2.24 盐丘油(气)藏由盐丘作用形成的油(气)藏。2.25 地层油(气)藏因沉

6、积连续性中断或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2.26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形成原因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藏。2.27 潜山油(气)藏古地貌残丘、古断块山等古地形突起因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储集体,地壳下沉后又为不渗透岩所覆盖形成的油(气)藏。2.28 岩溶油(气)藏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被不渗透岩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属于地层油(气)藏类的地层整合油(气)藏。2.29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油(气)藏。2.30 生物礁块油(气)藏生物礁被不渗透层覆盖形成的油(气)藏。2.31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由水动力遮挡阻止油气继续运移而形成的油(气)藏。2.32 复合圈闭油(气

7、)藏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联合圈闭而形成的油(气)藏。如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地层流体复合圈闭、流体构造复合圈闭及构造地层流体三元复合圈闭等油(气)藏。2.33 块状油(气)藏储集层厚度大于含油(气)柱高度、没有连续不渗透岩层间隔、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含油(气)段完全由底水衬托的油(气)藏。2.34 层状油(气)藏储集层呈层状分布的油(气)藏。2.35 裂缝性油(气)藏以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的油(气)藏。2.36 重质油油藏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为0.1Pas10Pas、密度为943kgm31000kgrn3的油藏。2.37 焦油砂油藏油藏温度下原油的粘度超过19Pas、密度高于1000kgm3的油

8、藏。2.38 饱和油气藏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已饱和了天然气的油藏。2.39 未饱和油藏原始油藏压力、温度下石油尚未饱和天然气的油藏。2.40 原生油(气)藏在主要生油期后,分散状态的油气发生区域性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起来所形成的油(气)藏。2.41 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受构造运动破坏,油气沿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面或沿不整合面运移到新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的新油(气)藏。2.42 原生气顶油气藏开发之前,在储层的压力和温度下,部分游离气因重力分异升至圈闭顶部的储层中而形成的气顶。2.43 次生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压力降至饱和压力以下,从油中释出的部分气体未能随油产出、因重力分异积聚在圈

9、闭高处而形成的气顶。2.44 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2.45 油层水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2.46 层间水夹在油(气)层之间地层中的水。2.47 束缚水油气运移进储层后残留在储层孔隙中与油气共存、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不能流动的地层水。2.48 边水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2.49 底水油(气)藏含油(气)外边界以内直接从底部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2.50 含油面积含油外边界所圈闭的面积,即含纯油区面积与油水过渡带面积之和。2.51 含油内边界油藏中油水接触面与油层底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2 含气外边界气藏气水接触面与气层顶面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

10、与油气层顶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3 含气内边界气藏中气水接触面与气层底面交线或油气藏中气油接触面与油气层底面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54 纯油区油藏含油内边界以内或油气藏含气外边界以外的含油区。2.55 油水过渡带油藏含油内边界至含油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6 油气过渡带油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7 气水过渡带气藏含气内边界至含气外边界之间的地带。2.58 油水界面油藏中油与水之间的接触界面。油水界面并非是一个截然分开的面,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厚度的油水过渡段。为了确定油藏参数,人为地确定油水过渡段中某一深度为该油藏的油水接触面。2.59 气水界面气藏中气与水之间的接

11、触界面。2.60 油气界面油气藏中油与气之间的接触界面。2.61 油藏高度油水接触面与油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2 气藏高度气水接触面与气藏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63 油气藏高度油藏高度与气顶高度之和为油气藏高度。2.64 油砂体含油砂岩中被低渗透的岩石所分隔的一些相对独立的含油砂岩体。它是组成储油层的最小沉积单元,是控制地下油水运动的相对独立单元。2.65 单层同一时间单元沉积的油砂体的统称。2.66 砂岩组上、下以比较稳定的泥岩分隔的相互靠近的单层的组合,在垂向上是一个小的岩性沉积旋回。2.67 油层组包括几个砂岩组,是相似沉积环境下连续沉积的油层组合,其顶底有较厚的稳定隔层分隔

12、。2.68 含油产状指岩心沿轴线劈开后,在新鲜断面上含油部分所占面积大小(即含油面积百分数)以及岩心含油饱满程度。可分为五级,即:油迹含油面积小于5;油斑含油面积540;油浸含油面积4175;含油含油面积7690;油砂含油面积大于90。2.69 有效厚度油(气)层中具有产油(气)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气)井内具有可动油(气)的储集层厚度。2.70 夹层储层间或有效厚度之间的低渗透性岩层。可分为层间夹层和层内夹层。2.71 隔层储层之间,对流体具有隔绝能力的岩层。2.72 沉积旋回在垂向上有一定的演变序列、反映了沉积环境规律变化的一套沉积地层。2.73 正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细的沉积旋回。

13、2.74 反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变粗的沉积旋回。2.75 复合旋回自下而上岩性逐渐由粗变细再变粗或由细变粗再变细的正、反旋回的连续组合。2.76 韵律一个砂层内部垂向上不同粒级或渗透率的演变序列。2.77 正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或渗透率逐渐变低的韵律。2.78 反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粗或渗透率逐渐变高的韵律。2.79 复合韵律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粗再变细(或逐渐变细再变粗)或渗透率变高再变低(或逐渐变低再变高)的连续韵律。2.80 粒度分析岩石中不同粗细颗粒含量的分析。2.81 粒度中值粒度累积曲线上重复百分比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2.82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沉积时自然地貌条件、气候状况、生物活动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球化学条件等的总和。2.83 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总和。2.84 沉积模式根据现代沉积环境及古代沉积相的研究,对于古代沉积作用机理所区分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成因类型。2.85 沉积亚相沉积相随环境逐级变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级别。目前沉积相级别的划分一般是: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为一级相;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等为二级相;二级相以上也可统称为大相,从二级相中进一步划分出的相区即为沉积亚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