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实例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67822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碰撞实例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碰撞实例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碰撞实例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碰撞实例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碰撞实例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碰撞实例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碰撞实例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前部碰撞分析目前前部碰撞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正面刚性墙碰撞,如GB 11551、FMVSS 208;另一种是偏置可变形壁障(ODB)碰撞,如ECE 94、IIHS。尽管这两种试验在试验设置和评价上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使乘员在碰撞事故中得到保护,以及评价车辆结构性能。车辆结构性能包括转向柱的垂直和向后移动量、燃油系统完整性、在试验过成中车门不应打开、安全带固定点强度、风挡保持力、车上的零件不应侵入乘客箱、发动机盖的后边缘不应通过风挡侵入、碰撞后至少有一个门能打开。乘员的响应与以下条件有关:车辆的加速度、安全带约束系统、安全气囊约束系统、方向盘与转向柱、防火墙的侵入、膝垫的约束。由此可

2、见,每个子系统的设计都与乘员有关。这使得问题很复杂,从设计和分析的观点看很难处理。于是传统的问题被分成设计与分析子系统,即先保证车辆结构性能,再进行乘员仿真来模拟台车试验。这里介绍车辆前碰结构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在合理的精度下,能够预测A柱与转向柱的移动量、防火墙的侵入量、车辆与气囊传感器布置点的加速度波形、能量分布、载荷的传递、特殊的变形模式等。而燃油系统泄漏、车门的开启性无法直接模拟,只能根据变形情况做初步判断。1.1.1 正面碰撞建模(1)模型质量匹配前碰分析中,车是运动的,因此车辆模型的质量分布、总质量、质心、轴荷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应该与实际状态一致。但模型是简化过的,其质量要比实际车

3、的轻,质量分布也与实车有差别,为匹配模型的质量,一般采用添加集中质量(mass单元)的方法。质量单元要均匀分散加在车辆上刚度较大的地方。如果模型中不包括假人,那么假人的重量也要合理匹配。(2)定义接触在前碰过程中,车辆中不同的部件、障碍墙、假人会发生自身和相互接触。因此,要定义接触面来表现这些相互关系。前碰中一般要定义下列接触:1) 将整个车辆定义为一个单一接触面;2) 在硬的和软的材料间定义接触面,例如座垫泡沫与结构;3) 要监测相互作用的部件,例如轮胎与门槛、燃油箱与周围部件;4) 假人与方向盘、仪表板、座椅、安全带、气囊、内饰、结构间的接触面应分开定义;5) 气囊和结构间应定义接触面;6

4、) 局部边与边的接触。所有的接触类型用自动接触。接触面可以是节点集、单元集、part集、segement等,也可用BOX选取需要定义接触的区域。(3)定义壁障与地面一个固定的无限大的平面刚性墙barrier用于模拟壁障。刚性墙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1) 墙位于距离车辆最前端前1mm处(留出前保险杠的厚度),其法向量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对,即X轴的正方向;2) 将车辆前部可能与墙接触的节点定义为从节点集nodes to barrier,注意不要包括刚性墙上的节点;3) 定义滑动摩擦系数为0.6。一个固定的无限大的平面刚性墙ground用于模拟地面。刚性墙的定义要注意以下几点:1) 墙位于距离车辆最底

5、部下1mm处(留出轮胎的厚度),其法向量沿车的高度方向,即Z轴的正方向;2) 将地面到车轮中心以下的节点定义为从节点集nodes to ground,注意不要包括刚性墙上的节点;3) 定义滑动摩擦,摩擦系数为0.3。(4)定义重力整个模型都要施加重力,包括车辆与假人。首先将要施加重力所有部件定义为一个part集parts for gravity,再定义重力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定义相应关键字,并选取已定义的part集和重力加速度曲线。(5)定义初速度碰撞车辆的所有节点要定义沿车辆行进方向(X轴负向)的初速度,在模型中该初速度应该设为-13888.9mm/s(50km/h)。(6)定义输出

6、力的截面在图8-4所示的各处定义截面,关键字为*DATABASE_CROSS_SECTION_PLANE。图1-1 前碰截面力测量位置示意图各截面的位置说明见表1-1。表1-1 前碰截面力测量位置说明序号截面部位1前纵梁前端2前纵梁发动机悬置前3前纵梁根部4前副车架前端5前副车架后端6前副车架安装支架7上纵梁(shotgun)8A柱9顶侧梁10门槛/车架前端11门槛/车架后端12前底板纵梁13中通道14前门窗框梁15前门防撞梁16整个前门(7)定义控制与输出卡片正面刚性墙的碰撞模拟时间一般设定为0.090.12秒。本例中设为0.12秒。1.1.2 正面碰撞后处理后处理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车辆变形

7、情况、结构响应、历史曲线等。(1)车辆变形模式研究整车,前保险杠、前碰撞吸能盒、前纵梁、上纵梁(shotgun)、A柱、门槛、前底板纵梁、中通道、前车门、(副)车架等关键区域的变形序列与变形模式。可以用变形图、动画、Von Mises应力和塑性应变等形式直观地表示。要显示的部件及视图如下:1) 整车各视图;2) 顶视图、侧视图显示保险杠、吸能盒、前纵梁;3) 顶视图、侧视图显示前(副)车架;4) 侧偏前显示前舱主要构件;5) 侧偏后显示乘客箱主要构件(防火墙、前底板纵梁、门槛、A柱);6) 车门腰部加强梁、防撞梁及其连接板;7) 座椅结构;8) 动力总成与转向系和车身的接触区域;9) 底视图显

8、示燃油箱及其周围部件。(2)车辆变形量测量以下变形量:1) 前门框在腰部和门槛处的宽度减小量曲线;2) 转向管柱上跳量、后移量、横向位移曲线;3) 制动踏板上跳量、后移量曲线;4) 油门踏板上跳量、后移量曲线;5) 前挡板侵入量曲线。其中,前挡板侵入量的具体测量部位包括:a) 脚后跟上部200mm的驾驶员中心线处;b) 脚后跟上部200mm的车辆中心线处;c) 脚后跟上部200mm的乘客中心线处;d) 驾驶员脚踏板;e) 油门踏板在车辆纵向的投影处;f) 制动踏板在车辆纵向的投影处;g) 乘客左脚处;h) 乘客右脚处。(3)车辆的运动特性绘制各加速度测量点的“加速度时间”和“加速度位移”变化曲

9、线,采用SAE 60滤波。图1-2是在实例的左、右车架和底板中间测量的车辆加速度曲线。 a)加速度时间曲线 b)加速度位移曲线图1-2 车辆加速度曲线绘制车辆(B柱根部测量点)的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1-3、图1-4。图1-3 车辆速度曲线 图1-4 车辆位移曲线(4)能量分布绘制保险杠、碰撞吸能盒、前纵梁、上纵梁(shotgun)、防火墙、前底板、(副)车架等主要吸能部件的内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1-5是实例的保险杠和车架的吸能曲线。图1-5 吸能曲线(5)载荷传递绘制各截面的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采用SAE 180滤波。图1-6是实例左、右车架各处的截面力,截面的具体位置见模型。

10、(6)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绘制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曲线,采用SAE 180滤波,见图1-7。19 图1-6 截面力曲线 图1-7 车辆与壁障的作用力曲线后处理完成后,分析比较各种数据,对车辆的结构性能做出评价,并提供改进设计建议。8.2 侧面碰撞分析目前侧面碰撞保护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移动可变形壁障(MDB)碰撞,如FMVSS 214、IIHS、ECE 95/EuroNCAP;另一种是刚性柱撞,如FMVSS 201、EuroNCAP。尽管这些试验在试验设置和评价上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使乘员在碰撞事故中得到保护,以及评价车辆结构性能。车辆结构性能包括燃油系统完整性、在试验过程中车门不能打开

11、或与车脱离、侧围与车门的侵入量和侵入速度、碰撞后B柱内侧到座椅的距离、碰撞后能打开足够多的门。这里介绍车辆侧碰结构性能分析。通过分析,在合理的精度下,能够预测B柱与车门的侵入量和侵入速度、气囊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布置点的加速度波形、能量分布、载荷的传递、特殊的变形模式、乘员的伤害值等。而燃油系统泄漏、车门的开启性无法直接模拟,只能根据变形情况做初步判断。侧碰分析按FMVSS 214规定的碰撞要求为例进行说明。2.1 侧面碰撞建模侧面碰撞建模应先完成车辆模型、座椅模型、乘员模型、移动可变形壁障模型,再将各系统集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车门要详细建模,应包括内饰部件、玻璃升降系统,铰链与门锁要仔细处理。如

12、果有的话,门内饰中的泡沫填充物材料特性需要指明应变率,可以使用与碰撞速度相近的材料试验的试验数据;为防止计算不稳定,泡沫避免细的网格,并使用固连接触“粘”到主面上。侧碰模型的质量匹配、重力定义、控制与输出卡片与前碰模型类似,不再赘述,下文仅说明后碰建模的特别之处。(1)定位假人模型按试验要求将假人定位到正确位置。假人模型的精确定位很重要,即使数毫米的差别就可能会在响应上有很大变化。(2)定位壁障模型FMVSS 214壁障定位基于车辆的轴距,而欧洲是基于乘员参考点(R点)的。壁障的位置满足条件:1) 放置于驾驶员一侧;2) 被撞面平行于车辆的纵向平面,壁障的纵向切面通过碰撞参考线;3) 壁障撞击

13、试验车左(右)侧时,它的所有轮子与其纵向切面向右(左)成271角;4) 最前端可变性部分的下端面距地面的距离为279mm;5) 碰撞块与被撞车辆外表面的距离为1mm(要考虑壳单元的厚度)。FMVSS 214规定轿车按下面的要求标定一条铅锤线作为碰撞参考线:a)对轴距为2896mm或更小的轿车,碰撞参考线在轮距中心向前940mm的位置。b)对轴距大于2896mm的轿车,碰撞参考线在轮距中心向后508mm的位置。(本例车辆的轴距为2907mm,因此根据b)确定碰撞参考线。(3)定义地面地面的定义方法与前碰相同。车辆的“地面”与移动壁障的“地面”要分开定义,车辆与地面的摩擦系数设为0.6,移动壁障与

14、地面的摩擦系数设为0.3。(4)定义接触为表现不同的部件及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侧碰中一般要定义下列接触:1) 将整个车辆定义为一个单一接触面;2) 在硬的和软的材料间定义接触面,例如座垫泡沫与结构;3) 要监测相互作用的部件,例如座椅与侧围和车门、燃油箱与周围部件;4) 假人与座椅、安全带、气囊(帘)、内饰、结构间的接触面应分开定义;5) 气囊和结构间应定义接触面;6) 局部边与边的接触;7) 车与移动壁障的接触。车与移动壁障的接触中,车为主、壁障为从。先定义part集parts for contact_vehicle-MDB,选取车辆上可能与移动壁障接触的部件,再在壁障与车之间定义接触cont

15、act_vehicle-MDB。(5)定义初速度法规要求碰撞时被撞击车辆静止,移动壁障的速度为531km/h。移动可变形障碍物的所有节点要定义沿整车坐标系X、Y方向的初速度,X方向的初速度为6797mm/s,Y方向的初速度为13410mm/s。先将移动壁障上的所有节点(注意不要包括刚性墙上的节点)定义为一个节点集nodes for velocity,再定义以下卡片:(6)定义输出力的截面在图2-1所示的各处定义截面。图2-1 侧碰截面力测量位置示意图各截面的位置说明见表2-1。表2-1 侧碰截面力测量位置说明序号截面部位1A柱2顶侧梁前端3顶侧梁后端4B柱顶端5B柱腰线6B柱底端7门槛/车架前端8门槛/车架中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