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65397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教学研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

2、,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

3、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

4、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创业两个专业拓展类选修课程模块,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本专业技术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

5、需要。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由课堂实训模块、职业技能实训、毕业实习三大环节构成,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义务劳动、邓小平理论概论实践、社会调查、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电工技能实训、机床电气及维修电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毕业实习等。为满足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的需要,学院拥有数控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钳工实训室、机床电气实训室、设备维修实训室等,基本能满学生在校期间实训项目需要。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在原有“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

6、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0.2、教学改革本专业作为本系新增加专业,迎合社会的发展,培养掌握现代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从事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的设计制造、控制与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一)改革思路根据我国现代制造业和山东机械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改革目标1总体目标深化与我国现代制造企业和山东机械行业的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

7、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工学结合、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争取将本专业建设成山东地区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具体目标(1)教学模式改革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在原有“校内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机电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深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

8、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岗位综合能力训练(2个学期) 工学交替文化素质培养(2个学期)工学交替专业基本技能训练(2个学期)工学交替机电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自动化生产线实训中心 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训中心.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中心(以项目展开教学)电工与电子实训室电机实训室.校内实习工厂(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校外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山东重汽汽车公司济钢集团北汽福田潍坊分公司.社会实践课堂(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写作、两课)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考证(2)课程方案改革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

9、能力目标,形成三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以校园文化、素质培养社团为依托,主要在课堂与社会实践岗位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按照“工学交替”方式,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心、机电一体化能力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工厂和实习合作企业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根据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机电产品制作、工作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课程改革思路为:(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2)按照职业标准

10、,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3)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4)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5)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3)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与实训室(中心)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2)以实际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的组装和调试为依托,重点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3)核心职业能力,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4)教学手段(1)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标准,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试行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和弹性

11、学制;(3)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监控体系,改进与完善学生能力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5)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专业领导业务水平,建设富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勇于探索的学院项目组织机构。建立机电技术专业示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建设规划的可行性、专业建设的质量评审以及绩效考核,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将在师资培养和引进、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重点投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前提条件。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东西部合作招生和就业合作项目、职业技能鉴定等,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完善规章制度,实行阶段性目标管理,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示范专业建设取得行业和企业的广泛支持,在现有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础上吸纳企业专家,完善以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广泛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从人员、设备、资金诸方面引进企业资源,制定示范专业建设规划,从方案制订、论证到计划实施行业企业人员全方位参与。将实训基地作为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开发与优化、开发学生潜能、评价学业成绩与专业提升的平台,实现校企互动、互利、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