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6646257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案--力后(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性设计及教学反馈及八年级物理教案 运动和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4、会画力的示意图5、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3、体验模型法、转换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列举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难点:力的三要素教学方法:情景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预案一、 引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看到桌子上摆放了很多器材,说明这节课我们要动手做很多实验,首先,让我们来给双手做做准备活动。

2、学生实验:捏橡皮泥比赛学生:1、实验2、展示成果3、评比教师:橡皮泥为什么会变成各种形状?学生:用力捏的教师: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变化称为力的作用效果。今天我们就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板书课题)二、 讲授新课(一) 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刚才的比赛,已经反映了一种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学生: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教师:板书。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用桌子上的器材再来感受一下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提出新课题: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屏幕出现探究课题一)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汇报成果:实验过程现象说明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随时板书学生的成果结论。师生:归纳、合并、得出效果之二改变运

3、动状态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力的两大作用效果,同学们能否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生活举例。(二) 力的三要素学生实验:比赛:谁的力气大?(一女生、一男生分别掰握力棒。)教师:同学们都认可男生力气大,那么让他(她)俩再来比一比。学生实验:刚才两名学生拿地板擦比赛(位置不同)。教师:为什么又是女生力气大了呢?教师:根据刚才的场景,同学们能否设立一个探究课题呢?学生:设立课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屏幕出现探究课题二)教师:下面同学们就开始实验探究。可探究一个因素,亦可探究多个因素。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展示成果(如有缺漏,教师可补充)师生: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教师板

4、书)教师:我们把以上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教师:掰握力棒,让学生描述力的三要素。教师:我们能否用更直观的方法来描述力的三要素。教师:联系初二时,利用光路图描述光的传播变化,让学生回忆“模型法”。教师:今天我们用“模型法”来描述力的三要素。称为力的示意图。教师:讲述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给出力的单位)。(课件展示)学生:练习。教师:同学们能否再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生活举例。(三)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下面大家来看一幅图片。(课件展示)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有关这一课题,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三、 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到了什么?)四、 评估

5、、建立新课题回顾本节课实验及日常生活,能否提出新的课题?个性设计及教学反馈及第二节 力的测量教学课题力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仪器材料演示用的

6、弹簧测力计、 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板书设计7-2 力的测量一、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二、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三、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2 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3 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的不同答: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

7、小有关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发给学生不同式样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

8、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利用教材94页图7-9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先不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意测量(1)竖直拉砝码的力(2)水平拉木块的力(3)在斜木板上拉

9、木块的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1.用弹簧秤竖直吊着木块在空中静止,测量拉力(即弹簧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2.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量拉力的大小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问题扩展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学生实验并对问题进行解释选学

10、内容可利用钩码探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力的关系,来解释测力计刻度均匀的原因学生小探究课后作业 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练习册习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预教案示例:教学课题第五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 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

11、、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大小:F合=F1+F2二力同向二力反向方向:与F1、F2同向大小:F合=|F1 -F2|方向:与较大力同向二

1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 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 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