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645832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世界及其探索(一级)(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微观世界及其探索 著名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 爵在1900年元旦献词中说: 在物理学的太空,一切 都已明朗洁净了,在远处只剩下 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乌云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在寻找 机械“以太”时得出了零的结果; 运用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 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曲线。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 长、物理学家伦琴(W. K. Rontgen,1845-1923 ) 伦琴在给孔特(A. Kundt, 1839-1894)的信中说: 我终于发现了一种光 ,我不知道是什么光,无 以名之,就把它叫做x光吧 。 一、x 射线的发现 4.1揭开研究微观世界序幕的三大发现 伦琴的实验室 第一张x光片 K +- A

2、 x 射线是由 高速电子撞击物体 时产生,从本质上 它和可见光一样, 是一种电磁波,它 的波长约为: 0.0010.01(nm) 伦琴荣获1901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诺贝尔物理 奖的第一个获奖者。 可以说,现代物理学是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 琴发现X射线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 家贝克勒尔(Becquerel, 1852-1908)在对一种荧 光物质(硫酸钾铀)进行 研究时发现了天然放射线 。 贝克勒尔射线 二、放射性的发现 玛丽居里(M. S. Curie,1867-1934) 居里夫人从1897年开 始直至1934年逝世的38年 科学生涯中,她以惊人的 毅力、顽强的意志、高度

3、的智慧全心投入放射性研 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 镭”和“钋”。1910年完 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 ,由于她的杰出贡献: 1903年,居里夫妇和 贝克勒尔共享了诺贝尔物 理奖。 1911年又荣获了诺 贝尔化学奖。 天然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放出各种射 线,从而衰变为另一种核素。 射线:带两个正电荷的氦核 粒子流; 射线:带负电荷的高速电子流; 射线:从原子核内放出来的电磁 波,它实际上是一束能量极高的 光子流,它的波长比X射线还要 短,穿透本领比X射线更强。 德国物理学家普鲁克(J. Plueker,1801-1868 )于1858年利用盖斯勒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 对着阴极的管壁上出现了美丽

4、的绿色光辉。 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 哥尔德斯坦证实这种绿色 光辉是由阴极上所产生的 某种射线射到玻璃上产生 的,他把这种射线命名为 “阴极射线”。 三、电子的发现 实验演示 1886年,J. J. 汤姆逊开始研 究气体放电和 阴极射线。 J. J. 汤姆逊,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 1884年任卡文 迪许实验室教 授。 B - FE FB 设粒子的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 电场力: 磁场力: 测荷质比: e / m L 测定方法:撤去磁场,测出射线在平板电场右端出口处的 横向偏转值: - S 荷质比: 荷质比: 汤姆逊发现与阴极材料和管内气体无关 这种粒子应是电极材料原子的基本组成部

5、分 J. J. 汤姆逊由此断定: 1909年密立根油滴实验证明一切荷电物质都 只能带有e的整数倍的电量。 阴极射线粒子所带的电量 e 是电荷的最小单位。 称:电子 电子的发现再一次否定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J. J. 汤姆逊由于发现电 子而于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 J. J. 汤姆逊被誉为“一 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 理学大门的伟人” 诱发人类进入电子科技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微电子科技时代。 微电电子学(Microelectronics)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导体 )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化电电路,子系统统及系统统的电电子学分支。 1. 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 - - - - 1

6、903年,汤姆孙提出 原子结构模型:原子里面 带正电的部分均匀地分布 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 负电的电子镶嵌在带正电 的球体之中。带正电的球 体与带负电的电子二者电 量相等,故原子不显电性 。 4.2 原子结构 一、卢瑟福散射和原子核的发现 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 核带正电荷,占据整 个原子的极小一部分 空间,而电子带负电 ,绕着原子核转动, 如同行星绕太阳转动 一样。 原子的核式模型:原子的核式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 子的“有核结构模型”。 2. 原子的有核模型 + + - - 粒子散射1 / 8000被反射,大部分透过 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 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原子的核式

7、模型 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原子的直径10-10m。 把1000万个碳原子一个接一个 排成行,其长度只有1厘米。 50万个原子只能排满头发丝的 距离。 全世界50亿人一起来数一滴水 中包含原子的数目,假定每人 数一个原子的时间一秒钟,50 亿人一起数完一滴水中全部原 子所需的时间为30000年。 原子的质量只有10-23克。一杯水的重量 与其中的一个原子的重量相比,约等于地球 的重量与其上的一小块砖头的重量之比。 二、玻尔模型 1. 卢瑟福模型的困难 连续光谱电子落到核上 电子 绕核旋转 辐射 S 辐射电磁波 旋转频率 E 能量减小 R 轨道减小 T 周期减小 旋转频率増加 (不稳定系统) 2.

8、玻尔模型提出的背景 (1)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2)氢气放电管氢原子谱线: 7000A4100A5000A6000A6563A4861A 4340A 在可见光內 巴尔末公式: 经验公式 R = 1.096776107 /米 里德伯常数 n =3,4,5 通过氢气放电管 获得氢原子光谱 其中m = 1,2,3而 n = m +1, m + 2, m +3 赖曼系: (紫外光) m = 1 帕邢系: (红外光) m = 3 布喇开系:( 红外光) m = 4 普芳德系:( 红外光) m = 5 或 进一步 3、轨道角动量量子化假设: (3)玻尔假设与氢原子理论 1、稳定态假设

9、: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一些分裂的稳定的 轨道上运行,不辐射电磁波 2、跃迁假设: 高能态电子跃迁到低能态时发射单色光 电子角动量 根据牛顿力学 原子系统 总能量 n 称量子数 当 n = 1 时 基态能量 玻尔半径 显然 当电子从 n m 发生跃迁时 与比较 得 (4)玻尔理论对氢原子谱线的解释 (2)电子接收外界能量跑到高能级称受激状态 (1)原子位于基态(n = 1)时,能量最小,最稳定 称稳定态 (3)受激状态电子会自发迁到低能级,发射光子 h = En-Em (4)氢原子谱线是大量原子发生跃迁的结果 赖曼系 巴尔末系 帕邢系 布喇开系 普芳德系 -13.58 -3.39 -1.51 -0

10、.85 -0.54 0 En(eV) 1 2 3 5 4 氢原子能级图 解: n = 2 ,m 例题1:当用波长为的光束照射氢原子,使 n = 2 状态 下的电子刚好移离原子(电离)。求入射光波长。 例题2:如用能量为12.8eV的电子轰击氢原子。问: 将 产生几条谱线? 其中波长最长与最短为多少? 可见光范围内谱线为多少? 解 1:氢原子获得最高能量 能量量子化 取n =4 则有:41,42,43,31,32,21 共6条谱线 2:波长最长 为43 得 3:可见光为巴尔末系,为 42,32 波长最短 为41 补充题、(1) 问:用可见光照射能否使处于n = 2的氢原 子受到激发而被电离? (

11、2)求:当用单色光照射,若使第二激发态 (n=3) 的氢 原子电离,则入射光波长为多少? 三、电子的波粒二重性 1. 玻尔模型的困难 经典粒子、电磁波的辐射、跃迁概率 2. 电子的波粒二重性 光具有波 粒二象性 波动性:衍射,偏振 粒子性:光电,康普顿效应 能量与频率 动量与波长 1924 年 德布罗意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德布罗意推论的思想体系 (1)自然界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对称性(如动物, 植物)对称是平衡的基础 (2)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宇宙是由光和实物组成 (3)光具有 波粒二象性,物质也具有 波粒二象性 得实物粒子的波长 当 v c 时称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 例如:对宏

12、观低速物体当 m = 0.05千克,v = 300 米/秒 无法观测到 微观粒子?计算电子在室温下=? 室温 T = 300 K 接近x 射线波长 1928 汤姆孙 金箔衍射实验 1961 约恩孙 电子多缝干涉 单缝 双缝 三缝 四缝 (二)电子衍射实验 四、粒子运动的测不准关系 1. 力学量的不确定度 宏观物体: 坐标: 位置 动量: 运动量 微观物体:不能用 x,p 来确定 不确定度看电子衍射 x d p px 电子从缝中出来位置不确定量 2. 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 位置 能量 4.3 x 射线谱 一、轫致辐射(连续谱) 高速电子打到靶上,电子与靶 原子碰撞过程中,受到原子核 的库仑场作用,

13、骤然减速,损 失的动能转换为辐射能。 0.050.10.150.2 2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400 电压为千伏 I (计数、秒) 铜靶的 x 射线谱 K K 二、特征辐射 x 射线谱中,分立谱(线光谱)所包含的分立波波长的大 小取决于材料本身,是电子内壳层跃迁时放出射线而引起。 其频率可用玻尔氢原子模型近似计算。 例如:K壳层谱线谱线 1 2 3 4 5 n K L M o N 各种特征 x 射线示意图 基本粒子未必基本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物质的基本组成, 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人们曾经把当时所认识到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元,

14、称为 “基本粒子”,现在知道,基本粒子未必基本。 电子、光子、质子、中子的发现,相继为原子物理学和原子 核物理学奠定了基础,正电子、反质子、介子、中微子的 发现,使人们感受到粒子物理的丰富内涵与独特的研究方式 ,促使粒子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 4.3 原子核的结构 讨论: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量始终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作为高速“炮弹”来 轰击氮原子核,首先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破裂。 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能释放氢核,用硼 、氟、钠、铝、磷等做实验,也能打出氢核。 氢核定义为“质子”。 每个原子核都由氢核构成。 卢瑟福得出结论: 一、中子的发现 1920年,卢瑟福提出中子

15、假说。 他认为原子核中,质子可能与电子紧密地结 合,形成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即中子。他推测, 因为中子周围不形成电场,所以当它通过气体时 ,应不产生离子。它不受电场作用力的影响,所 以,穿透力会很强,只有当它与原子核发生正面 碰撞时,才会转折。而被碰撞的核,因为得到一 定的动能,可能以一定的速度射出。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贝克发现利 用 粒子轰击铍元素时,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 强而且不受电场或磁场影响的射线。 1932年,查德威克从实验上发现了质量与 质子相近的中性粒子,并命名为“中子”。 粒子轰击铍核反应产物一个中子(n) 和一个碳核( ) u 原子质量单位: 核力是把质子和中子纠合在一起,构成一 个个稳定的原子核(也包括不稳定的原子核)的强 大的束缚力。 核力出现于质子质子、中子中子、质 子中子之间,强度相等。 (3)核力是与粒子的带电状态完全无关的强大的 吸引力。 核力的特点: (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半径为310-15m。 (1)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主要是吸引力。 二、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力核力 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核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