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使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64516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兰亭集序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兰亭集序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兰亭集序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兰亭集序使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使用.(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 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 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 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 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 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 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 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 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 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 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 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 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 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

2、比喻对事物见解、议 论的深刻。 斯 亭 斯 人 两 奇 观 序 以 帖 传 乎 帖 以 序 传 乎 一 序 一 帖 双 绝 璧 亭 因 人 名 焉 人 因 亭 名 焉 序 以 帖 传 乎 帖 以 序 传 乎 一 序 一 帖 双 绝 璧 亭 因 人 名 焉 人 因 亭 名 焉 斯 亭 斯 人 两 奇 观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 沂人(今 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父王 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 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 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

3、袒 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 量)。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 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 ,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 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 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1、王羲之其人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黄庭

4、经墨迹(唐临本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 至,烹

5、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 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 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 你的补偿吧。” (2)鹅池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3)以书换鹅 背景介绍

6、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 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 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 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 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 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 ”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 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 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 上享有崇高声誉。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 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 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编次体例或作者 情

7、况 ;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 的研究阐明。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 人代写的序叫“代序”;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 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叫 赠序。 分组配乐朗诵 兰 亭 集 序 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乐乐痛痛悲 悲 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 修禊事也 一种民间风俗 群贤毕至 都 少长咸集 都 茂林修竹 长 引以为流觞曲水 把。作为(古今异义) 酒杯 一觞一咏 喝酒 列坐其次 岸边、水旁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是日也 这 俯察品类之盛 物品、物类 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古今异义) 足以极视听之娱 尽 穷尽 乐趣 信可乐也 实在 请翻译: 原句: 虽无丝竹管弦

8、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 的情怀。 兰 亭 集 序 思考:前两段,作者为什么“乐 ”?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雅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畅叙幽情 乐 胜地:会稽山阴之兰亭 佳节:禊事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 ? 第三段 重点词语: 因:就着,随着。 趣:趋向,取舍 万殊:不一样 及:等到 翻译: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 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文:从前感到欢快的事,转眼之

9、间,已成为陈 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 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失。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 ?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两件人生痛事:生之无常与死之无奈 由聚会盛况引出人生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死生亦大矣 痛 第四段翻译: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 (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 么会这样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0、(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看做一样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一派胡言。后人看待今 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兰 亭 集 序 思考:最后一段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 释“兴感之由“。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推测后人看今人的 文章也会“若合一契”,也会“临文嗟悼” 第四、五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 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作者为何而痛? 合 作 探 究 社会原因: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 家族原因:家道衰弱,遭受排挤 。 身体原因:年已五十,体弱多病 。 清谈避世,玄学盛行,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本段作者

11、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无思想,反对把生和死 混为一谈,看来他不是悲观主义者了,那么他的“悲”又 从何来?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 生。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生。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 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 以,为了避祸全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以,为了避祸全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 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一死生”“”“齐彭殇齐彭殇”。 花开花落 生死沉浮 演绎着自然与人生 的悲欢 今人浮躁的心灵 更需栽种兰花 建造兰亭 抒写新的兰亭华章 结束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