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51122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208 大小:1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2017浙江,7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 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 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 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 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 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 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2、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 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 类传播行为。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 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 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 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 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

3、,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 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 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 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 着火啦?”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 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 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

4、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 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 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1.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 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 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

5、否 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 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 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 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 范,追求娱乐者会“悬置怀疑”。 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 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 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

6、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 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一、 1.答案 A 仔细阅读第一段,可发现A类传播行为的要素是“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发 送给对方”。这里,“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是“编制信息代码”所 遵从的原则和使用的手段。这个主次要分清。根据第二段可知,B类传播行为的要素是“接受 讯息的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接受进行加工”,要注意“是否”二字,说明接受 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一是有决定“是否”接受的主动权,二是有“加工”权。据此分析各选项,A 项关注了全部主要因素;B项忽略了“发送”的要素,且没

7、有“是否”这一信息;C项漏掉了“发 送”这个重要信息;D项漏掉了“是否”这一重要信息。 易误警示 阅读粗心或方法把握不到位,理不清阅读材料信息间的关系,抓不准信息主次,是造 成选项判断不明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传播参与者,不论其是信息发送者,还是信息接收者,作 为主体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表现在行为的目的性和行为的自主性(是否)方面。并且要分清目 的、方法手段和主要工作间的关系,不可抓了次要信息而漏了主要信息。 2.答案 D A.根据第一段1、2句可知“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享关系”正确,从第一 段5、6句和第二段1句可知“第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第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 正确,从第二

8、段4、5句可知“两者角色可以转换”正确。B项符合第一段3、4、5句的信息。C 项符合第二段4、5句信息。D项对第三段的相关信息有误解。第三段明确说“接受者”“一 听见汽车喇叭声”等,“很快就做出反应”,但“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并非“不需要加工讯息”。 3.答案 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 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解析 对于社科类说明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需要明确其所说明的对象和所说明的原理。从 选文的三段内容来看,第一段先总写社会传播行为,分出双方,侧重解释A类传播行为;第二段侧 重解释B类传播行为,说明两类传播

9、行为可以转化,循环往复;第三段讲社会传播行为的过程特点。 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便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主要解说了社会传播行为的类型和传播过程特点。 疑难突破 解答本题,第一难在寻找内容要点。考生容易把第一点概括为“什么是社会传播行 为”,但细读原文,会发现,文中没有下定义一类的句子,而多是解说句,并且区分两类的语言特别 明显,还指出了两者的转化特性。答题时,提炼出“类型”这个概念。第三段以分析例子为主, 难以找到关键词,但纵观内容,发现其讲的是社会传播的过程是怎么回事,可以概括出“特点” 一词,即传播过程特点。第二难在写多少话为合适。这道题赋分4分,按一般设题常规,应该答出 两点,且宜稍微解说一下

10、。 二、(2016浙江,8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 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 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 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 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 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

11、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 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 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 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 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 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 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完

12、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 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 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 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 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 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 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 为文

13、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 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 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 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 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14、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 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过程 B.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得与失 C.语言变革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D.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深受语言变迁的影响 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3分) 二、 1.答案 B A.递进关系不当,由原文可知,应该是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 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进而“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C.张 冠李戴,原文为“新文化运动提倡者”“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5、并没有说“学衡一派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D.无中生有,“最重要的意义”于文无据。 2.答案 C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语言变迁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的影响,A、D两项只说了 “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缩小了范围。B项没有涉及“语言变迁”,概括不全面。 评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给文章拟写标题,既不能只看文章的局部 内容,也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 3.答案 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 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相关信息集中在文章第二段的结尾。由“在追 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以及“当年新文化运动提

16、倡者事后”的“反思”,可概 括出“有益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由很多现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 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可概括出“丰富了现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 评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作用”在文中体现并不 明显,需要考生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作答。答题时首先要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筛选 整合,注意题中“两点”的提示。 三、(2015浙江,8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 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 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 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 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 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