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51095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单纯地传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活动教师不要代替。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

2、会感到亲切,萌发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从9月1日起圆圆的爸爸连续工作2天可以休息1天,妈妈连续工作3天可以休息1天。一位朋友想趁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能帮助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尝试寻找答案,还有部分同学小声议论。1 师: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同桌两位同学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日历纸,一位同学圈出爸爸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圈出妈妈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出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这样就可以找到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学

3、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以下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3、6、9、12、15、18、21、24、27、30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师:看着板书,同学们把这些数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3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 生2:我发现12和24是3与4的共同倍数。 生3:也就是说12和24是3与4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实践证明,创设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形成

4、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从而产生强烈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确保学生在接触新知时,会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一般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开放有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0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出示以下问题: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

5、在里,每一个数只能用一次。 +=+=+=+=+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无人能解答出来。 师: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大小轻重的?(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秤,有的说像跷跷板。) 师:我们就把“=”看作跷跷板,那么题中的数可以看作什么呢? 生:轻重不同的人。 师:同学们都坐过跷跷板,重量不同的人应该怎样坐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生:轻重搭配好才行。 师:如果两位老师和两位小朋友来玩,怎样坐跷跷板才能平衡? 生:重的老师和轻的学生在一边,轻的老师和重的学生在另一边。 师:上题中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

6、。 学生很快找出答案:O+9=1+8=2+7=3+6=4+5。 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创造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三、经历数学活动,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这个环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7、经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用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不同长度的小棒、三角板等),想办法制作一个三角形。学生积极动手,有的独立完成,有的小组合作,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汇报。有的用长方形纸折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2: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举出相应的反例进行反驳、辩论,逐渐意识到上述结论都是不完整、不严密的。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的表述越来越接近准

8、确的定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数学教学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应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新课程提出的过程性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四、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 合作学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作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用萝卜做成的圆柱体问

9、学生:“如果老师想准确地知道这个圆柱的体积,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老师想办法。”(有的说把它浸在水中,计算排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有的说把它蒸熟后放到一个长方体盒子里,利用长方体的体积算出圆柱的体积;还有的说可以量出底面半径,再量出高,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想的办法都很好,如果要通过公式计算,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要用什么公式?(因为学生已有长方体体积计算和圆面积计算方面的知识,所以能说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接下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的萝卜或山芋做成的圆柱体

10、做切拼实验。(学生积极动手,老师参与多组活动,并指导学生的操作。) 操作结束后,教师请合作获得成功的小组介绍切拼过程。小组代表发言:因为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根据圆可以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沿着高的方向切,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了。在切拼的过程中底面积和高都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只是形状变了,由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所以圆柱的体积也是底面积乘高。 合作学习追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手段,让学生在探究中开展智力大挑战,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数学体验。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