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50539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的可行性要认知廉政文化与孝文化的交融,有必要首先廓清两者间的联系。    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行孝传统和实践看,孝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礼仪之邦的特殊标识,历来受到人民的高度推崇与礼赞,并彪炳史册,千古流传。其中尊老爱幼、孝亲敬老、感恩回报甚至忠孝节义,一直是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历代廉士清官,当今廉政楷模,也在国人心目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而且一切关于廉洁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从文学艺术到人们口碑,都不遗余力地加以传颂和顶礼膜拜。所以二者的人民性决定了交融的可能性,且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    一、从两种文化“同”

2、大于“异”看二者交融的可能性    所谓文化,按照当前学界许多人士所认同的说法,文化即人类一种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可以套用时下另一句俗语来解释,文化就是为人处世一种特定的“游戏规则”。正是这一规则造就了秩序,也造就了社会文化认同的标准。虽然,文化潜在于意涵、理念的层面,是世界上唯一不可复制的心理机制,但其强大的行为法则,却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孝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异、同比较,来看二者交融的可行性。    一是两种文化的不同意涵。所谓廉政文化,就是从文化的层面、文化的形态来看“廉政”,它是靠文化占领、文化熏陶的作用来实现的。既是一种

3、政务行为道德的理念,更是一种整体的意识形态。而孝文化,不仅包括孝行(亦即行孝)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活动,还包括具体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原则等。有专家、学者称其为孝文化学,因为它原本就是研究伦理、道德、原则等行为规范的一门科学。    二是两种行为的不同表现。通常一个人的孝道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不管行孝多么难为,都在所不辞。古代“二十四孝”,几乎个个“孝感动天”,诸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衾赶扇”,孟宗“哭竹生笋”,王祥“卧冰求鲤”,甚至还有更加孝行惊天的“朱氏割肝”(相传朱氏在婆婆病重不思茶饭时,她竟然割自己心肝让公婆开胃吃东西)等等,所以除了内心感恩,还发自于伦理使

4、然。    相比之下,廉政行为之难,就在于它很难做到发自内心深处。廉政是廉洁勤政的简称,具体要求从政者要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严于律已、秉公办事;力戒徇私情、贪赃枉法、以权谋利、戒色戒欲等都要靠规章约束、教育训导、处罚惩治等措施“强加于人”。所以两种表现存在着“自觉”与“被廹”、“外因”与“内因”的迥然差别。但都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开始,深入到心理文化建设,从外因渗透于内因,使之由被迫到自觉,把廉政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能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仍然有强大的心理机制去守住最后的一道防线。何况二者还存在着很多先天的共同点  

5、0; 二、从廉行与孝行几个“同一”看两种文化的共同性    1、同怀一“本”。无论是廉政文化,还是孝文化,两者都植于一“根”,基于一“本”。民间有句俗语:“树从根发,人从心发”。显然,前者是借树的生长发育规律为出发点,来寓意后者,落脚点在人的良心、良知上。这里的“根”即指为人和为官的“根本”;这里的“发”,则多寓意人生发展,事业发达,子孙发旺,家庭发富。孝文化涵盖孝行孝德,讲究感恩回报这一根本;廉政文化讲的也是一个根本,即视人民为父母,视自己为“儿子”。有了这个共同而且“根本”的立足点,二者必然有一个殊途同归的联系。    2、同受一“律”。一般意义上讲

6、,廉政既是政治管理学的概念,也是政治伦理学的范畴。这一主题词所承载的主体既指政务工作者,也指政务工作部门,前者是官品人品,后者是党风政风。因为它们所要求的对象,正是与权力运用相关的特殊人群。孝行虽然出自内心的感恩回报,但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容易私心冲击孝心,如住房窄小,是让位于父母,还是只顾自己家小;家无隔夜粮,是先饱自己还是先饱老人,都要靠自律来实现自觉。为官者面对财色,是见财起心,起色起意,还是“无动于衷”。所以无论是为官以廉,还是做人以孝,二者必须心怀律己之心。    3.同受一“制”。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不仅集中阐释了儒家的伦理思

7、想,还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和制约,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把孝道“制”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即使当代也有不少地方把孝道和廉洁,作为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如山西省河津市出台了局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暂行办法,规定局级领导干部除应当具备干部任用条件外,还以“八荣八耻”为标准,必须孝敬父母、善待配偶、诚实忠信。这说明,“孝行”与“廉行”都同受一“制”。    4、同知一“报”。孝文化中的“孝”其核心基于一个“情”字“反哺”之情,这不仅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一个

8、地方凝聚当地人民群众共谋发展的“粘合剂”。人们用孝敬老人、感恩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一旦宏图大展,就感恩地方,回报桑梓;感恩朋友兄弟,回报知遇之恩,等等。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感恩,外延到对社会民众的感恩,无不是一种感恩回报“情感”的升华。    但当前的问题,一是作为一种官德的廉政文化,与孝德文化建设交融不紧。二是孝德文化与廉政文化关系认同感不强。有鉴于此,两种文化虽然不可强扭交融,却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感染的。这一观点应当被人们普遍认同,被时代接纳。可以借助文化的熏陶,将人们的思想理念“以文化之”,使二者融为一体,进而达到两种文化建设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  

9、0; 三、从历史渊源看两种文化的同源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汉代甚至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就没有做官的资格。这条标准的确很有点“一票否决制”的味道。虽说后来也有人弄虚作假,让“举孝廉,父别居”者也戴上了乌纱帽,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从古至今,人们既把“孝敬老人”当成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作为官员廉洁勤政的道德衡量标准之一。21世纪的今天,选拔干部当然不会遵循“孝廉”标准,但是当了干部之后,也要对父母尽孝道。这一点与古人是同出一源的,而且是被许多当代廉政楷模、人民公仆用行动一再证实了的道理。     毛

10、泽东早就告诫全党:我们党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可见孝敬老人与造福人民大众,有着天公地道的一致性。很难想象,那些个高高在上、视自己老人为累赘、动辄横眉冷对爷奶爹妈的“官老爷”,能够俯首为仆、鞠躬尽瘁地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但不能不承认,在当代领导干部中的廉政楷模、执政典范,为民谋政当廉士、对待老人是孝子的典型比比皆是。媒体报道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副检察长方工,从事检察工作二十三年、办案近三千件却无一错案。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孝敬老人。他的母亲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行动不便,向方工提出,想坐他的专车到街上转转。方工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却没有动用

11、自己的专车,而是用小三轮车拉着母亲去逛街。他将廉政与孝行交融一体:作为儿子,他尽了“孝道”;作为领导干部,他保持了清正廉洁的好作风,可谓两全其美。    事实上,大凡深受人民群众拥护、赞颂和爱戴的好干部,不论职位大小,级别高低,无不同时具备“党的好干部”和“人民好儿子”的双重角色全国“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平时经常给老母亲梳头洗脚,所以在冰天雪地时,能把藏族老人冻如生铁的脚,揣进自己怀抱取暖;“全国乡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每次出差都要抽空为父母尽孝,所以视老百姓为爹妈,并发出“谁不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的铮铮誓言;还有我市被评为首届“十大孝子”之一的前书院

12、街城西村支部书记董练武,他孝爹娘、孝嫂子,孝一方父老超乎常人的德行善举,上了学生课本,上了电视荧屏,还上了当时总书记*亲笔题写“中华魂”的英才大典等等。他们共同特点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没有因“执政为民”而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没有因孝敬自己老人而滥用手中权力。这样的领导干部都能够得到群众拥护,父母心里也踏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廉政官员的“孝道”。    这些典型普遍受到社会高度赞誉是最有力的证明:社会渴望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百姓期盼廉政文化与孝文化交融,这种交融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而且为官者能够集廉、孝于一身不仅应该,而且是很可能和可贵的。 

13、;   毋庸讳言,有些人所谓的“廉孝两全”也有“作秀”的成分:你强调为官讲廉道,他在会上“廉政语录”脱口秀,甚至摩拳擦掌,恨之入骨、唾沫横飞地声称“不管涉及到谁,职位多高,后台多硬,都要一查到底!”然而私下却“见好就收”。你强调为官讲孝道,他那里装模作样,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揉肩捶背,梳头修脚,端茶送水,甚至端屎倒尿也干;还有人父母活着时搞“街头秀”,老人逝后又作“坟头秀”:每到清明节,携家眷,到爹娘坟头,一面烧香化纸,一面捶胸顿足,极尽情状,全方位地表现一种赤诚的“孝子心”,把缅怀故人之情“进化”为大行“坟冡奢侈”之风,甚至“当人作秀装孝子、背后通娘骂老子”者也不乏其例,没法一一

14、描述。但这些不过是“吃饭难免咯着沙子”的现象,对于廉政文化与孝文化建设的结合无碍大局。    四、实现两种文化交融的可能性    结论:基于以上举例和分析,实现两种文化交融不仅切实可行,而且方法和途径已经由此派生出来。笔者不妨赘言再作归纳:    1,对于儿童、青少年,把廉政文化与孝文化融入教育环境,是应运当务之急。一些从事廉政文化建设的专家也认为,要充分挖掘中国历史上廉政资源教育青少年。流传千秋的二十四孝既是很好的文化资源,又是现成的教育读本,只须剔除个别“愚孝”典型和文化糟粕。其中“忠孝两全”的黄香,更不失为儿童的好教材;还有如世

15、代传颂的著名廉吏:范仲淹、包拯、海瑞、于谦等清官故事,都不愧是为人孝道与为官清廉的典范;还有“公生明,廉生威”、“廉者、政之本也”、“百德孝为先”等古训,应作为熏陶青少年的金科玉律。    2,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孝文化资源,是得天独厚之优。作为具有丰厚文化资源、深厚底蕴的孝感孝文化,内容涵盖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还有当代孝感评选的四届“十大孝子”都是生动、鲜活、感人的教材。如有可能的话,今后评选“十大孝子”不光限于普通百姓,还可以考虑把为官廉洁,为人孝道“廉孝双馨”的干部,也作为参评人选,让官、民学有楷模,使孝文化与廉政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浸入情怀。 

16、  3、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是水到渠成之势。结合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建造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集孝文化与廉政文化于一体的瀚墨碑林、楹联、墓志景点,内容可以遴选历代孝廉名士的事迹和史志,使之形成新旧承接、廉政文化与孝文化并蒂双开的特色“文花”,在当前,已形成水到渠成之势。    4、创作文化精品,可集广取博采之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努力创作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融孝文化与廉政文化于一体的格言警句,并采取物质奖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集这方面优秀的格言警句作品,并将征集的作品汇编成书,然后择优评奖、颁证。这样作,既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又使这项活动本身成为孝文化与廉政文化相互融入的教育。    5、制定“廉孝公约”,是顺乎民意之举。全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乡镇,正好顺乎民意,在制定廉政公约、制度、公民道德规范等预警条文时,加入孝敬父母、善待老人等内容;在开展反腐肃贪时,加上反忤戒逆、虐待老人等内容。虽然对忤立不孝(尚未触犯刑律)者没法实施惩戒手段,但至少在文化层面,也会对其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