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49896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周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林黛玉进贾府一、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2、了解本文对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及描写的作用。3、分析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鉴赏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形象,理解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主题。【学法指津】阅读、品读、探究。 二、课前预习(一)正音敕造 阜盛 绾着 内帏 盥沐 两靥 忖度 宫绦 瞋视 懵懂规矩 钗钏 怯弱 纳罕 憨顽 嬷嬷 惫懒 宸翰 贾赦 罥烟錾银 紫檀(

2、二)解释词语不经之谈:小厮: 敛声屏气: 懵懂: 潦倒: 纨袴:膏粱:纳罕:乖张: 忖度: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1、身材苗条,体格风骚 古义: 今义: 2、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古义: 今义:3、行为偏僻性乖张 古义: 今义: 4、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古义: 今义: 5、可怜辜负好韶光 古义: 今义: 6、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古义: 今义: (三)资料准备1、了解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

3、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

4、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了解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

5、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

6、“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3、了解小说前五回的内容梗概。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

7、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

8、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右: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

9、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

10、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四)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

11、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

12、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

13、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

14、“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