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三基应知应会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49175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感三基应知应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三基应知应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院感三基理论必会知识1.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3.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由接触传

2、播的疾病常见的有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飞沫传播由飞沫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等。空气传播由空气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肺结核、麻疹、水痘等。4.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有: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老年人及婴幼儿患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抗癌药物、放疗、免疫抑制剂等。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造成体内微生物生态失衡的患者。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5.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拨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0C)、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

3、示: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软组织.7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

4、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8.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9.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是:避免常居菌群污染。在感染的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常规培养应在2h内(厌氧培养应不超过30min)送达实验室。10、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11、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2)、切断感染途径。(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4)、发生特殊病原体

5、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12.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13.标准预防的措施: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

6、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源传播。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源的传播媒介。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14.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5.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16.医务人员以下应执行手卫生: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

7、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17.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18、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由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19、个人防护用品是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20.医院内肺炎主要预防措施有: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

8、.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如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o。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21.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无明显漏气。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

9、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22.患者手术前应采取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

10、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3.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

11、的,或者手术中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手术人员接触组织要尽量轻柔,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除外。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o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确保引流充分。24.手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12、。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25.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应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

13、股静脉。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26.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有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2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为每周12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导管连接端口

14、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

15、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27.导尿管置管后,应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患者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应当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

16、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管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监测。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28.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29.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