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40718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刚刚接触这个课题,查看了一些文献,发现80%90%的研究内容都着重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如果想发高质量的文章,必须得发现新的化合物,希望大家能讨论一下,除了在工艺方面努力,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的创新点呢? 我觉得重要的是与生物活性相结合,采用比较新颖的活性研究手段,甚至是从没有过的方法,在工艺方面想要创新只能应用现有的比较新的方法,只有小的改动根本说不上是创新,而且做植化不能在工艺研究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否则就变成化工了 .我觉得有两个基本点是不可以脱离的: 1发现有潜在活性的新天然产物。而次生代谢途径是一次代谢的延续,并对一次代谢途径有很大的影响。植

2、物的一次代谢与人和大多数动物可以说大同小异,因而次生代谢产物也能对人或动物的代谢途径施加影响。换言之,绝大多数天然产物都是有潜在活性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获得他,如何探明他的活性。 2 探明天然产物的潜在活性或药效团。活性筛选和发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构效关系的研究药效团的摸索需要更多的化合物。 我觉得创新除了要多和药理结合以外,应多关注一下植物生长环境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特别是在恶劣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和长期受到植物病毒和其他原生体侵扰的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这往往是找到抗病毒和真菌等天然产物的捷径。 1.运用提取分离新技术,通过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的收率比较,寻找最佳提取分离的条件; 2.天

3、然产物绝对构型的测定,分别做药理活性,有效低(无)毒的那种绝对构型,推测药物作用的受体的可能主要结构; 3.根据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结构修饰或合成设计,或者对照已经临床应用的有相似药理活性的化学药物,对该天然产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 天然植物提取分离课题的创新点,我也来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首先前人做过的东西未必就没有做的价值,当然从分新化合物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很担心,我们中国实验室的普遍设备普遍不及国外,不过可以这样考虑一下,将植物提取物分成不同部分,然后用液-质联用分析一下,如果是已知化合物段就不要重点分离,如果是不确定段可以好好做做。本人浅见。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得新化合物的几率会

4、有所提高的。另外化合物活性筛选工作技术水平也不高,是制约开发中药化学成分药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资金投入,端正学术思想也很重要。 redsunzy 兄虽然说的很简单,做起来就不轻松了,发现新的化合物的机率不是很高,首次可能指这个植物中的首次分得,化合物是人们分到的很多,但药理活性的筛选做的不是很到位,导致很有潜力的化合物活性功能没有被发现.这是我们的研究过程忽略了,多数研究机构或个人忙于圈钱,目的导致导向发生偏离, 3 结合药理,发现有活性的单体 4 构效关系 5 提取的最佳工艺研究 6 质量控制的测评 这几点很重要,但是我们忽略了做科研的精神是什么.浮躁思想弥漫整个医药领域.中药的研究方

5、向被颠覆,没有特色,有特色也被当前的总体环境所掩盖. 我觉得天然产物的创新点可以从单味中药中分离新的生理活性物质出发,研究开发新药(如:青蒿素、天麻素等),也可以用拆方的研究方法,可以追踪发现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如从当归芦荟丸中发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药材为青黛,从青黛中又发现有效成分靛玉红,该化合物结构修饰发展成异靛甲)。将单味中药视为一个整体,对其植物化学组进行研究,按一定的制备工艺生产稳定的有效部位(即一个特定的植物化学组),研究其组成及生理作用,与基因芯片技术相结合,筛选作用于不同靶点的活性成分,对于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方可取得某些突破,以上为个人观点 我觉得现在天然药化最缺少的是

6、一个好的药物筛选模型,天天在那分化合物,却忽略了药的一个最基本特点,就是有效,只侧重于拿化合物,而轻视药理作用,我们做的工作意义并不是太大.有时侯天然药化的责任,除了寻找新的有效化学实体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担负着中药现代化的职责.单一化合物也好,有效部位也好,离开了药理作用,植化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对于上面大家提到的很多问题,很有同感。 先单从分离成分上来讲,国内很多植物做的多是脂溶性部分,水溶性部分做的很少,因为这很困难,但是很多植物民间药用常用水煮等方法,所以提示活性部位可能存在于水溶性部分。如果做水溶性部分,很可能是植物成分研究的创新处。 有些植物生长的环境特殊,例如恶劣、干燥的环境,这种植

7、物很可能与同属其它环境下的植物有很多区别,不仅从形态上,还有功效、化学成分上。 2.建议大家有条件多留心下民族药,还有民间用药、民间验方。因为这些东西已经经过多年民间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只是缺乏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质量标准、和现代化的剂型等。 *是除中国外,使用中药最早、最普遍,中药研究与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它注重从中国古典医籍中发掘题材,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注重将传统方制成颗粒或胶囊。曾经将六神丸改造成*的救心丹,畅销东南亚及欧美,成为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良药。 3.另外,没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还可以作为有效部位含测的对照品,如果是混合的有效部位活性强,那就用有效部位继续

8、开发好了,单体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物。现在的植化都是在分离到最后才拿去做药理,且一般的单体量都不多,只能做一些体外的活性,而且大多只是做个细胞毒就没了。如果天然药化能够很好的与药理结合起来,没做一步都能进行活性测试,有针对性的去找一些活性成分,或是将分到的活性成分做先导产物,合成一系列的化合物,再寻找活性更强的化合物。一味的追求新化合物,把精力都放在那些极其微量的成分,只求分到打谱的量就不做了,也许这样毕业不愁了,但是总感觉意义不打。如果能将植物中的大量的成分做原料,参照其当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半合成,或是合成一些新的活性更好的成分,都是不错的选择。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天然药化与药理各做各的,如果能把一个课题天然药化和药理合力完成,我想会有更好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