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39138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论文 论文摘要: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印象主义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批评的独立性;自我;妙悟 很久以来人们对李健吾先生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说、散文、翻译作品和法国文学研究理论上即使谈他的文学批评大多也只是会谈到他于1935年1936年年问因书评而引起的和巴金、卞之琳的两场笔墨“官司”但是毫无疑问李健吾还是一个成就卓著

2、的文学批评家由于他与法国印象主义的渊源一直以来李健吾的批评都被称作是印象主义的批评或者是印象鉴赏的批评他自己也乐于承认这样的概括但是近年来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了他的批评中不仅有法国的印象主义也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因而他的批评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批评但是在我看来纵观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法国的印象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只是份量轻重的问题而是表里的关系即法国的印象主义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里虽然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文学批评所占的地位与份量不大却是他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理解他创作与批评的一把钥匙 一、表面上看来他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 从源流上说印象主义其实是唯美主义的余波而唯美主义强调

3、艺术的独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印象主义提出“为批评而批评”此外印象主义者很看重批评家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非常赞同王尔德提出的唯美主义观点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创作甚至认为“最高之批评比创作之艺术品更富有创造性”因而印象主义者主张应以个人创作的态度从事批评而在文学批评的本质上李健吾所持的“自我发现论”就是把批评当作是“自我发现”的一种手段“犹如书评家、批评家的对象也是书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决定发现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去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批评)本身也正是一种艺术”可以说李健吾的

4、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肯定了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这样批评者就有了他自己的存在而不必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更不必如伺候东家一样伺候作家看作家的脸色因为“作者的自白(以及类似自白的文件)重述创作的经过是一种经验;批评者的探讨根据作者经验的结果(书)另成一种经验”批评的是非不由作者裁定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因此当爱情三部曲的作者巴金表示批评者的“拳头会打到空处”的时候李健吾并不是脸红心跳、诚惶诚恐地收回自己的意见而是坦然道:“我无从用我的理解钳封巴金先生的自由巴金先生的自白同样不能强我影从”他捍卫了批评的尊严因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自为完成的犹如其他文学的部门尊严的存在”在他看来批评的位置并不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尴尬批

5、评家不需要同作家“攀亲戚”批评和作品是两种互为需要的艺术批评的是非不由作者裁定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当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和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批评者的谦逊并非意味着批评主体的丧失而是恰恰相反批评主体的确立不表现为教训、裁断甚至判决的冰冷的铁面而是以“泯灭自我”为条件并且在与创作主体的交流融汇中得到丰富和加强因此对于批评者来说作品并非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批评主体在经验中建立和强化并由此确立批评的独立性 倘若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那么批评也就是一种“表现”表现“它自己的宇宙它自己深厚的人性”于是而有“所谓的风格或者文笔”风格即是“人自己”表现自我同时

6、就“区别这自我”“证明我之所以为我”其难在于一个“诚”字近年来批评界不时冒出一两声对文采的呼唤李健吾的议论可以使我们豁然开朗:批评要有文采但这文采决不是外加的甚至外人的“润色”它“是内心压力之下的一种必然的结果” 由此出发李健吾把“自我”作为批评的“根据”文学创作中“张扬自我”虽然不是新鲜事但在批评中“自我”却一直被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健吾建立起了一种批评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强调“自我的发现”的结果就是必然宣告“批评的独立”批评也就由充当文学的附庸而转为一种独立的创造“艺术” 印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宇宙万物永远都处于变动的状态不可能真正把握客观一切所谓“”都无非是一种感觉是相对的

7、、主观的这样印象主义者就特别强调以个人的感觉与印象去取代外在的既定的批评标准或者说干脆否定任何批评标准由此出发李健吾也否定批评中存在任何客观的固定的标准对于许多批评家都特别关注作品的所谓“客观意图”他认为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一定就能说得清楚那么批评家就更加无从解释了更何况人与人的差异极大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任何解释也都无所谓是否合乎标准所以李健吾的批评重在对于作品的整体的审美把握首先是作品首先是阅读首先是体味“批评的对象也是书”“凡落在书以外的条件他尽可置诸不问”首先“自行缴械把辞句、文法、艺术、文学等武装解除然后赤手空拳照准他们的态度迎了上去”要用“全份的力量来看一个人

8、潜在的活动和聚在这深处的蚌珠”要“像一匙白松糖浆喝下去爽辣辣的一直沁到他(作者)的肺腑”否则“缺乏应有的同情”就“容易限于执误”他强调直觉强调感受“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决定”据说如今有的批评家很少读作品或是浅尝辄止他们的批评隔靴搔痒戳不到痛处也就难怪了 二、实质上他是在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现代化 正如温儒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所说:“中国传统批评思维方法不无精微之处在和世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批评理论的比较中中国古典形态的批评确能独具特色一般而言我国传统批评多采用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松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于作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以诗意简洁的文字点悟与传达作品的精神或阅

9、读体验;另有一种传统批评的路数则截然不同那就是作纯粹实证式的考据、注疏和索隐但是不管一种都不太注意语言抽象分析和逻辑思辨缺少理论系统性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所依赖的不是固定的理论和标准而是文人大致相同的阅读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欣赏力和判断力这些都是沟通批评家与作者、读者感受体验的桥梁” 如果我们抛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与术语仔细看一看李健吾所作的许多评论用心体会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李健吾虽然被冠以印象主义但他对许多作家作品的精微的议论却更令人想起中国古典的文学评论如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等他之所以推崇印象主义是因为它从本质上与中国的古典文学批评是相通的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

10、之更富有操作性更容易符合现代化的要求 至于具体的方法就是“把他独有的印象形成条例”“印象”不是所有人的印象而是他独有的基于他全部个人的修养、经验、知识和人格的印象“条例”即规则即综合要通过理性分析来完成不妨说李健吾的批评是一种以个人的体验为基础以普遍的人性为指归以渊博的学识为范围的潇洒自由的批评用他自己一再引用并欣赏的印象主义批评家法郎士的话说:“好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 用李健吾自己的话说批评的过程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形成“独到的印象”;第二步将这印象适当条理化“形成条例”我们发现这两步虽然并不复杂但却融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一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偏重直觉

11、与经验习惯于作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的方法;一是注重理性判断的批评方法这两者各有各的优点当然也会有各自的缺点但很显然李健吾更偏重的是中国感悟式的批评理论但是他也看到了这一批评方法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在中国社会进人近代之后文学批评越来越要兼具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光靠悟性的点拨是不行了理论化、明晰化、系统化就势必成为批评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传统批评只有革新拓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当务之急是依助西方批评理论方法来刺激调整固有的批评思维方式在这个方面王国维早已走在前面(红楼梦)评论振聋发聩从根本上调整了批评的思维方式但这样巨大的改变势必会引发争议且效果难以理想李健吾则选取了一种更加温和更有继承性的方式那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从西方理论中借鉴一些东西融合进去这就是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最后本文以香港评论家司马长风对李健吾的评价作结:“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为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为圆融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会中西但更为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他的作品为中国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再进一步说没有刘西渭30年代的文学批评几乎就等于空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