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6386812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4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姓名:朱慧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口腔临床医学(口腔修复学) 指导教师:张保卫 2009040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6 级硕士学位论文 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摘 要 目的:目的:检测齿科可切削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对于 DNA 及染 色体的损伤,从而对其遗传毒性作出初步评价。 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体外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彗星试验)和体内骨 髓微核试验来检测磷酸镧及三氧化二钇含量分别为 30wt%和 3wt%、 30wt%和 5wt%、 40wt%和 5wt%的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 (三氧 化

2、二钇稳定)对于人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 DNA 的损伤情况及小鼠骨 髓嗜多染红细胞染色体的突变情况。 结果:结果:1. 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 相瓷块连续 6 天染毒,均无明显生长抑制表现,且与 IPS Empress 阴性对照组瓷块,空白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 2. 经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瓷块连续 6 天染毒的分离培养的人 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 均未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各组尾矩值相互之 间及与 IPS Empress阴性对照组瓷块,空白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组间无明显量效关系,与经紫外线照 射 1 小时的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

3、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组间无明显量效 关系,雌雄之间差别不显著,而与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 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 so that no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ultraviolet radiation for an hour and the other groups (P0.05), an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

4、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cyclophosphamidum and the other groups (P0.05) 。从软件检测出的微弱拖尾现象推测,多数是碱性裂解和碱 性电泳时形成的碱易变性断片涌出造成,不具有特异性,当然各种操作因素也可 能造成微量的损伤,引起少量 DNA 断裂。 根据文献报道21,22,23,La3+在一定的浓度下确实可对 DNA 产生影响,而三 组复相陶瓷的 DNA 断裂效应无明显量效关系,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初步 推断复相陶瓷不易释放 La3+, 而磷酸镧的质量百分比的增加

5、并不会加强 La3+的释 放。 2.4 结论 1. 分离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磷酸镧及三氧化二钇的含量分别为 30wt%和 3wt%、30wt%和 5wt%、40wt%和 5wt%的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瓷块 连续 6 天染毒,均无明显生长抑制表现,且与 IPS Empress阴性对照组瓷块, 空白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 2. 以磷酸镧及三氧化二钇的含量分别为 30wt%和 3wt%、30wt%和 5wt%、 40wt%和 5wt%的三组氧化锆/磷酸镧复相瓷块连续 6 天染毒的分离培养的人外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6 级硕士学位论文 30 血淋巴细胞 DNA 均未出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实验

6、组各组间无明显量效关系,各 组尾矩值相互之间及与 IPS Empress阴性对照组瓷块,空白组之间的差异不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经紫外线照射 1 小时的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 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各组体重增长近似。 表 2. 各组小鼠生存状态观察 表 2. 各组小鼠生存状态观察 Table2. The survival condition of each group of the mouse 观察时间 A 组 B 组 C 组 阴性对照组 空白组 阳性对照组 24h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

7、性反应 48h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72h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96h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未见毒性反应 表 3.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率( 表 3.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率(xs s ) ) Table3. The weight variance ratio of each group of the mouse (x s ) 组别 实验前体重 (g) 实验后体重 (g)体重增长 (g) 体重变化率 (%) A 组 19.80

8、0.49 23.940.99 4.240.49 21.372.09 B 组 19.490.64 23.841.08 4.350.49 22.282.00 C 组 19.800.79 24.211.20 4.410.51 22.231.96 阴性对照组 20.120.62 24.671.11 4.170.41 22.571.99 空白组 19.690.71 23.861.09 4.550.52 22.402.53 阳性对照组 19.960.88 24.451.56 4.490.69 21.972.00 F=1.064 P=0.391* 注: * P0.05 3.2.2 微核细胞形态观察(见图(见

9、图 14) 镜下(640)可以观察到,正染红细胞,即成熟红细胞染成浅紫红色,略 小于嗜多染红细胞,嗜多染红细胞为蓝灰色,含有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数从 一个至数个不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6 级硕士学位论文 37 图 14. 含有不同微核数的嗜多染红细胞(黄色箭头)及正染红细胞(红色箭头) (640) (小图 1、2、3、4、5、6 中嗜多染红细胞所含微核数为 0、1、2、2、3、多个) 图 14. 含有不同微核数的嗜多染红细胞(黄色箭头)及正染红细胞(红色箭头) (640) (小图 1、2、3、4、5、6 中嗜多染红细胞所含微核数为 0、1、2、2、3、多个) Figure 14.

10、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 containing different number of micronucleus (signed by yellow arrow) and 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s (signed by red arrow) (640) (PCE in pic.1, 2, 3, 4, 5, 6 containing 0, 1, 2, 2, 3 and several number of micronucleus) 3.2.3 各组小鼠 PCE/NCE 及 MNPCE/PCE 计数结果的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

11、差异法比较各组小鼠 PCE/NCE 比值及细 胞微核率(雌雄分别统计) 。结果显示 A、B、C 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小鼠 PCE/NCE 比值相互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阳性对照组小鼠 PCE/NCE 的比值差异明显(P0.05) ,接近小鼠的自发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小鼠微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 ,而阳性对照组小鼠雌雄两组间的差别同样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5 阳性对照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 阳性对照组与其余各组间,阳性对照组雌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组间无明显量效关系,雌雄之间差别不显 著,

12、而与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 ,与经紫外线照射 1 小时的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 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各组间无明显量效关系,雌雄之间差别不显 著,而与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6 级硕士学位论文 48 参考文献 1. 张长瑞, 郝阮恺. 陶瓷基复合材料原理工艺. 性能与设计M. 长沙:国防大学出版 社, 2001, 613 2. Piconi C, Maccauro G. Zirconia as a ceramic biomaterialJ. Biomaterials,

13、1999, 20(1):1-25 3. 周泽华, 丁培道, 陈蓓. 氧化锆烧成体性能的匹配性及应用J.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2, 20(1):35-37 4. Marshall DB, Morgan PED, Housley RM, et al. Debonding in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of zirconia and LaPO4J. J Am Ceram Soc, 1997, 80(7):1677-1683 5. 周振君, 等. 液相浸渗法制备 Y-TZP/LaPO4可加工复相陶瓷J. 中国稀土学报, 2002, 20(1):30-34 6. 张保卫, 陆

14、永健, 李静, 等. 牙科可切削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的初步研究J. 口 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6, 7(3):170-173 7. 王申, 张保卫, 顾峰. 牙科 3Y-ZrO2/LaPO4可切削陶瓷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断裂机制 研究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7,21(3):296-299 8. 王申, 张保卫. 牙科可切削氧化锆/磷酸镧复相陶瓷实验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医 学院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7 9. 王洋, 聂刘旺, 陈启龙. 稀土元素的生物安全性探讨J. 生物学杂志, 2004, 21(2):4-6 10. 李新民, 朱兵, 吴亦洁, 等. 稀土对3,5-环

15、腺嘌呤单核苷酸与3,5-环鸟嘌呤单核苷酸 的快速断裂作用J. 科学通报. 1995; 40(19):1778-1781 11. Takarada T, Yashiro M, Komiyama M. Catalytic hydrolysis of peptides by cerium()J. Chem Eur J, 2000, 6(21):3906-3913 12. Shimada H, Nagano M, Funakoshi T, et al. Pulmonary toxicity of systemic terbium chloride in miceJ. J Toxicol Environ

16、 Health, 1996, 48(1):81-92 13. Matsumoto Y, Komiyama M. DNA hydrolysis by rare-earth metal ionsJ. Nucleic Acids Symp Ser. 1992, (27):33-3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06 级硕士学位论文 49 14. Komiyama M, Matsumura K, Matsumoto Y. Unprecedentedly fast hydrolysis of the RNAD in nucleotide mono phosphates ApA and UpU by rare earth metallonsJ.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2, 8:640-641 15. Tajmir-Riahi HA, Ahmad R, Naoui M. Interaction of calf-thymus D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