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37644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2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4 , 1996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组委会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 19 96 年 7月 1 6日至2 0 日在 北京大学 召 开 。 来自国内外的 13 0 余位专家学者到会或提交了论文 。 会议举行六次大 会 , 有 3 8 位代表作了学术报告 ; 另 外安 排了四次分会报告 。 这次会议是在国内外历史地理学研究取得重要进 展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形势下召开 的 , 因而与会者除探 讨了历史地理学 的理论和方法 , 交流了中国历史地理 研究新成果 之外 , 还就

2、人类活动干预下 的环境变迁问题 , 尤其 历史地理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展开了深人有益的研讨 。 侯仁之的开幕辞在简要地回顾了历史地理 学在 中国的发展 历程之后 , 指 出 :“ 现在 , 我们历史地理工作者所面 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 就是使我们的科学 研究与国外 的同行 , 进行 接轨, 卜 这次会议 , 将是推动我们的研 究走向国 际的新起点! ” 于希贤受组委会委托作了 “走 向 2 1世纪 、 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 地理学 ”( 环境变迁研究第七辑 , 1996 ) 的发言 。 通过中外学者的深人交流 , 进一步增进了中外学者在历史地理学术研究领域的相互了解 , 并为中国历史 地

3、理学 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条件 。 兹将大会学术研讨 内容综述如下 : 一 、 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作 为历史地理学重要基础研究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探讨 , 受到应有的重 视 。 陈传康教授代表中国地理学会 就现代地 理学与历史 地理学的现代化作 了深人的论述 , 他认为历史地理学要现代化 , 必须经历 : 一 、从 考证走 向史论、 建立通论历史地理学 ; 二 、 分析历史地理发生原因 、 使实证规范化 ; 三 、 实 证规 范化与可操作性研究相结合这样三个阶段 。 国际重要学术刊物英国历史地 2 01 理学杂志(J ournalo fH ,stor le al Geo g

4、r ap hy)主编阿兰 贝克(Al a n R . H . Bak e r )在沦历史地理学的实践 与原 理的报告中阐述了历 史地理学的 生命 力 、 任务 、 意义及 其面临 的挑战四个问题 。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 生命力 , 他以各 类历 史地理学 杂志 、 各类学术研究组织及各种学 术研讨会议与日俱增的事实 来 说明学科的繁荣昌盛 。 关于学科的任务 , 他认为七十年前提出的 “一切地理 学都 是历史地理学 ” 的主张 , 至今仍然是真理 。 一切地理研究都需要历史的透 视 。 现代地理学 家和历史地理学家都从事地理变迁问题的研究 , 为了认识 现 代某个地区的地理 , 必须重视该地区往

5、日地理的研究 。 总之历史地理学是 研 究时间历程中地理变化及其演替 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意 义 , 贝克认为历史 地理学家首 先必须努力地去恢复往日地理的原貌 , 其次有 为今天 的人类解释往日地理的义务 , 也有让社会普遍认识往日地理 的责 任 。 关于历史地理学面临的挑战 , 一是历史地理 学者不能直接观察往日 , 只能依 据证实历史事件的论据 , 这对 探讨往日地理是一个严峻的侄桔 ; 二是根据历 史资料复原的地 理并不完全符合 实际 , 因而争鸣和商榷是历史地理学工作的 核心 。 总之利用最广泛 的资料 、 最广泛的理 论和最广泛的分析技术尽最大 可 能描述往日 、

6、 解释往日 , 然后接受来自学术界的评判 , 这就是历史地理工作的 全部内容 。 台湾学者姜 道章认为 :“过去的地理或时间上地理的变迁, 就是历 史地理学 ” 。 “历史地理 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 , 但其内容却是地理的 , 研究方法 也是地理的 , 所以历史地理学不属于历史学 , 而是地理学的一部分 。”“ 历史地 理学的旨趣 虽然分歧 , 但是过去地理的重建与地理变迁 , 无疑仍是历史 地理学 两大正统的研究主题 。 ” 但是他认为 , 将 “ 历史地理学二分为历史 自然 地理学和历 史人文地理学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刘盛佳在 历史地理学 的研究 方法报告中 , 则强调了探讨地理环境的变迁

7、规律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研究 方法 , 以保障研究成果 的准确科学 。 张步天则试图运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探 讨历史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以拓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韩光辉中 国古代都城户口规模研究 的方法与实践在 总结个人研 究古代都城户口规模 实践的基础上 , 提出了研究相关问题的五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 张宝秀聚落分 析的方法在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的运用则总结了进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所 运用 的聚落分析方法;这样的实证研究总结对于开拓和完善历史地理学研究 方法应该是有益的 。 朱士光关于当前加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的思考针对 目前中国历 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理 论建设滞后 、 影响学科发展的问

8、题 , 提出了 加强历史地理学基础理 论建设的四项措施 : 一是开展贯通历 史时期全过程的 2 0 2 环境变迁综合性研究 , 二是深入 人地关系的相关性系统研究 , 三是开展与 制 定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现 实性应用研究 ;四是注意吸收控制论 、 信 息论 、 系统科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原理 ,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 , 促进学科理论 和 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 石泉则以我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两点体会为题向大 会报告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所成长与发展的历程及重点研究领域 。 作为 厉史地理硕士点和国内历史 地理四个博士点之一 , 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 , 长 期坚持了重理论 , 从研究具

9、体的地理实体入手 ; 重野外考察 , 将文献资料与考 古收获和野外考察相结合 ; 重实践应 用 , 将基础研究与为现 实经济建设服务 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 因而取得了荆楚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进展 。 杨纯渊则在分析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交接点的基础上 , 分别探讨了历史自然 地理与考古学历史人文地理与考古学 、 及历史地图与考古学的关系 , 为 历史 地理学相关研究 充分利用考古学成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网维民的现代历 史地理学的发展需要中西方的沟通与交流 , 则在强调中西方现代历史地理 学需要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 , 指出 :“为了现代 历史地理学 的健康发展 , 西方需

10、 要了解中国 、 中国更需要了解西方 , 以便在中西方现代化 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内架设相互沟通与交往的桥梁 ”, 这 “ 是 中西方历史地理学 家共同的任务 ”。 这次会议 , 中西方学者济济一堂 , 交流成果 , 研讨问题 , 为架 设中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术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奠定了一块基石 。 二 、 历史自然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 历史地理学作为探索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及在 人类活动干预下 地理环 境 演变规律的学科 , 一直肩负着揭示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及规律的任务 。 近几十 年尤其9 0年代以来的工作实践也表 明 , 历史地理学在探讨这些问题方面 的 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受到有关学术界和应用

11、实践部门的重视 。 因此 , 人 地关系及其影响之下人类生聚的地理 环境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研究成果是这 次国际会议交流和探索的重要 内容和热门课题 。 张修桂对学界素所关注的上海成陆过程作了深层次的系统探讨 , 提出了 新见 。 尹钧科永定河下 游淤积速度例证以清乾隆元年(173 6 年) 、二 十年 (1 75 5年) 、嘉庆六 年(1 801年)永定河下游三次淤积的具体实例论证了永定 河惊人的淤积速度 , 得 出了历史上永定河下游善决善淤 , 是导致北京以南平 原地区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 蔡述明等全新世江汉湖群的环境演变 古云梦泽同题的再认识在划分湖泊类型的基础上 , 提 出了 “

12、江汉湖群 的 演变历史与区内河 湖环境的演变相一致 ” 的见解 , 及 “全 新世时 , 既不存在跨 203 江南北的古云梦泽 . 也没有囊括整个江汉平原的统一的古云梦泽 ” 的结论 ; 同 时认为 , “本世纪以 来 , 围湖垦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江汉湖群面 临消亡 的严重威胁 。 这一消亡过程的严重性 , 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 景 爱尼雅废墟的环境变迁则通过对尼雅废墟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这里绿洲退 缩 、 沙地形成的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原 因 。 这一研究对中国的西部干旱区合 理地利用河水资源 , 防止绿洲沙漠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邹逸麟我国古代环 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先秦西汉时

13、期则从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及其产生的 历史地理背景 、 不合理的环境行为及其影响等方面论述 了研究环境变迁的历 史对目前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意义 。 于希贤公元 2一5 7 年间地理环 境突变及 其影响研究则探讨了公元初地理环境突变所带来的社会及人文影响 。 冯季 昌等则在探讨科尔沁沙地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 获得某些规律性认识 的 基础上 , 提 出了防沙治沙 的四项方略 , 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价值 。 满志敏 、邓 辉 、杜 耘、 傅云新 、 刘沛林 、 毛英萍 、 宋乃平 、 陈再勤 、 赵艳等均在环境变迁研 究 领域对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进行 了卓有成就的探索 。 针对历史动物地理研究现

14、状 , 何业恒在对这一新兴学科分支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 进一步强 调了厉史动 物地理研究的重 要理论和社会实践价值 , 同时提 出了今后 必须加强 理论研 究 、 加深拓宽研究领域 、注意对外学 术联系 , 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动物 地理学新学科的任务 。 值得注意的是 , 围绕历史 自然地理和环境演 变研究开展的分 会报告 , 有 两 个问题引起 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 一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的数量化问 题 , 倾向性的看法 是 , 历史 自然地理研究中的数量化是必要和重要的 , 是学界 今后努力的方向 , 但数量化又是一个复 杂的问题 , 对具体问题需要作具体分 析 , 不要绝对 地为

15、追求数量化而对资料进行不恰当的数值处理 。 二是对历史 地理理论框架及 概念的理解和统一问题 。 历史自然地理研 究常常与其它相关 学科的研究内容相重合 , 但在概念使用上往往存在差别 , 并缺 乏一致的操作 方法 。 这种现状并不只存在于学科之间 , 甚至在历史 自然地理内部思想和成 果的交流 , 有时对一些相同的术语分歧也很大 。 而对这个问题 , 部分代表认为 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而明确 的概念 , 以解决这种问题 ; 也有代表认为 , 需要认 真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以利于沟通 。 总之 , 与会代表认为 , 历史自然地 理和环境变迁研究亚待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完善统一及方法的创新 。

16、 三 、 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作为历史地理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领域 , 自8 0年代 204 尤其 1 99。年谭其骥教授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的倡议发出之后 , 历 史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 形成了全方位跃进 的形势 , 令人 鼓舞 。 牟元圭明清时期华人移民朝鲜半岛考运用 国外现存资料 , 分七种情 形 , 考述 了明清时期华人移居朝鲜半岛的历史背景 、迁 移原因 , 揭示了大量华 人融入韩民族的过程及中韩两国历史形成的深厚血缘关系 。 曹树基则以环 境与人 :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 会的变迁(158 0 一164 4年)为题 , 揭示了明代后 期华北地区两次大鼠疫造 成人口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严重衰落及社会生活 严重破坏的厉史事实 , 并客观地 剖析了鼠疫的疫源及其肆虐的根源 , 得出了 “不同景观接合部 以及不 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影响 , 是造成明代后期华北社会 巨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 的结论 。 张国雄试 论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