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25209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二:宗教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宗教文化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文化现象。从文化角度讲,宗教是世界观、人生观。佛教说为了受苦,基督教说为了赎罪,道教说为了修炼。二、中国的佛教(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简况1. 中国佛教三大系: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汉地佛教,又称“北传佛教”。 1)汉哀帝,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到长安,口授佛经给景卢。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2)汉明帝,政府派12名使者出访西域。公元67年,派遣的使者与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四十二章经。是年,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佛教界均以东汉明帝永平七

2、年作为佛教初传中国确切的时间。 3)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译经为主,又称“译经阶段”。 鸠摩罗什“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来自西域的翻译家。 魏晋时期,有了正式的中国僧人,标志着“中国佛教”正式诞生。同时,大规模的石窟寺开始出现。 魏晋时期的重要特征:全方位接受印度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影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鼎盛创造了条件。 4)隋唐,创立了佛教的八大流派。最大特征:佛教的世俗化。 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话的过程,称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 如:佛教建筑方面,中国的佛塔多为空心,早期印度多为单层实心。 佛像造型, 中国,雍容华贵;印度,秀骨清像。 寺庙建

3、筑,中国,可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形式。诞生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2. 藏传佛教 最早在西藏的传播:5世纪左右。公元7世纪左右,吐番赞普松赞干布分别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建大昭寺,小昭寺。 38代赞普墀松德赞,请莲花生主持修建桑耶寺,首次供奉“三宝”(佛、法、僧),称为西藏第一个出家僧团的修习之处。政府推出了“七户养僧”制度。 “前弘期”,由松赞干布、墀松德赞、赤祖德赞统治时期。三人称为“祖孙三法王”。 “毁法时期”,在藏族史上将郎达玛统治时期。 100年后,佛教再次传入西藏,称为“后宏期”,宗教派别出现。顺序: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党派。公元1373

4、年,宗喀巴到西藏求法深造。原名贡噶宁布,请海湟中人。1397年,创立转发轮会。1409年,创建荒郊的祖寺甘丹寺。后来又建造哲蚌色拉寺。三大寺的建成标志着后来称为西藏第一大宗派格鲁派的最终形成。公元1643年,格鲁派弟子五世达赖在哲蚌寺建立格鲁派政权。固始汗退位后,将政权交给五世达赖西藏进入到政教合一制度时代。公元13世纪左右,藏传佛教传到蒙古地区。至今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均信奉藏传佛教。3. 上座部佛教 巴利语与梵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古代俗语,后者为古代雅语。上座部佛教几乎没有大规模的译经活动。 大约7世纪上叶,佛教传入。大约在13世纪左右,佛教再次分别从泰国和缅甸进入我国云南地区的西双版

5、纳和德宏一带。 经泰国传入西双版纳一带的佛教,称为“润派佛教”;经缅甸传入德宏一带的佛教称为“摆庄佛教”。(二)佛教基本教义1. 四圣谛: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最根本的思想。 1)苦谛。苦即是逼恼的意思。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六根本烦恼”或称“十惑”:贪痴嗔 3)灭谛:灭尽了贪、痴、嗔等烦恼的理想境界。超脱生死轮回。 4)道谛:通往涅槃之路。“八正道”又称“八圣道”:正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2. 十二因缘:六入:六,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即“六根”。3.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佛教的特色,也是佛教与其他

6、宗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佛教阐释人生宇宙的三种基本原理。 1)诸行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 2)诸法无我:“无我”是讲事物本身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 3)涅槃寂静: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三)佛教宗派1. 中原佛教八大宗派简介1)天台宗:以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为依据创立。 创始人:智 大师,住浙江天台山。祖庭:天台山国清寺。2)唯识宗3)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创始人法藏号贤首,初祖:杜顺。祖庭:陕西西安华严寺。5)律宗:又称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祖庭:陕西西安净业寺。6)密宗:创始人: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号称唐“开元三大士”。祖庭:陕西西

7、安大兴善寺。7)净土宗:宗旨: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创立者:善导。祖庭:山西太原玄中寺。 重要发源地:陕西西安香积寺。8)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祖庭,河南少林寺。中国佛教各宗派流传时间最长的一派。2. 藏传佛教重要宗派简介1)宁玛派历史做悠久的一个宗派。宁玛指“古旧”。称旧派。应僧人均穿红色衣冠,俗称“红派”。2)萨迦派:寺庙围墙涂,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黑三色花条。又称“花教”。3)噶举派:又称“白教”4)格鲁派:前身是噶当派。创立人:宗喀巴。该教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俗称“黄教” 是西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3. 云南上座部佛教宗派简介1)摆坝派2)摆孙派该派是西

8、双版纳地区信徒最多的宗派。(四)佛教经典与制度1.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经”。 经藏:指导弟子所说的理论;律藏:给弟子制定的生活规则;论藏: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 将佛说的经律称为“甘珠尔”(正藏);将佛的弟子们及祖师的著作称为“丹珠尔”(副藏)。2. 佛门制度 1)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门信徒普遍遵守的规章制度。自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1)五戒:佛教最基本的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2)八戒(3)十诫: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应接受的戒条。(4)具足戒:是指比丘和比丘尼应接受的戒条。 年满20岁的沙弥掌握250条

9、戒律,或年满20岁的沙弥尼掌握348条戒律,可获取比丘和比丘尼的称号。(5)受戒:剃发、换上袈裟后,要举行仪式。 元代的志德和尚发明了烧结疤的方法。我国在1983年12月下令废除这一规定。 2)度牒僧尼的僧籍身份凭证。此制度起源于南北朝之际。凡持有度牒的僧人可免除赋役。 2000年9月15日。入寺一年之后,方可获得度牒。 3)僧服制度 (1)汗地僧服:三衣,指安陀罗、郁多罗和僧迦黎。 汗地僧衣,因补缀较多,故又称为“纳衣”。 (2)藏传佛教僧服:可戴桃形黄色通人冠。俗称长耳僧冠。藏语称“班霞”。 4)寺院制度 (1)寺、院、庵:佛门称其庙宇为寺。院,本为寺内的别舍。庵,指比丘尼的专用居所。 (

10、2)十方丛林与子孙寺院: 十方丛林: 僧众合居与一处,比作丛林。丛林:指禅宗寺院,又称禅林。丛林制度的创始人:马祖和百丈。“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我国佛门以寺院住持传承方式的不同将寺院划分为十方院和子孙院两类。十方院:公请各方名宿担当主持。主持由官吏监督选拔,故称“十方丛林”。十方丛林可开坛传戒。开坛传戒主持对游方僧的态度十方丛林可每三年一任,可连任可接受,称为“挂单”子孙院不可终身任职不可接受5)饮食制度 按照印度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我国南方地区的僧人,坚持过午不食。 汉族僧人,只吃素食,不吃肉食。 南传佛教的饭食,不论素食或肉食。 藏传佛教地区蔬菜极少,一般都吃肉。6)云南上座部佛

11、教出家制度傣族男子在8岁是就必须出家。7)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是汉族称谓。即“转世尊者”。在藏语中,“珠古”即“化身”。 活佛转世制度,发端于13世纪,目前以格鲁派的达赖(意为大海)和班禅额尔德尼(意为大学者)两大转世系统影响最大。 清顺治、康熙年间以后,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予承认。 寻找灵童的方法有7种。金瓶挚签起于清乾隆年间。签上有汉、藏、满三种文字。(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佛教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许多佛典本身就是美文作品。唐代的王维,被称为“诗佛”。金代,元好问概括“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刀玉”。3. 佛教对中国其他艺术的影响 最突出的是佛教把

12、塔带到了中国。三、道教(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简况1. 道教的渊源:前身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成仙方术。 “修仙得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和最高目标。2. 道教的产生和确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产生和确立时期。创始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中。又称“五斗米道”、“天师道”。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利用太平经传道,又称“太平道”。西晋时,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革,改革代表人物:寇谦之。改革后的新道法,得到北魏太武帝的赏识。新天师道兴盛了100多年。魏晋时期,产生了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和楼观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楼观派。楼观派,以陕西周至县。相传

13、老子西游过函谷关。关令尹喜3. 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和北宋 开元年间撰成道藏,以道教经典为科举考试的特设科目。 北宋影响最大的道派是茅山上清派。最著名的是司马承祯和吴筠。司马承祯,阐述兼修心神和形气的修持方法。吴筠提出“形神双修”。4. 道教的变革时期南宋金元 全真道创始人,王 ,号重阳子。凿穴而居,号其处为“活死人墓”。提倡“三教(道、儒、佛)圆融” 宋元时期,正一派、上清派、灵宝派等三大符箓道派。5. 道教的停滞僵化时期明清 传说武当山是真武大帝“得道显化去处”,明成祖朱棣 全真道各派中,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势力较大。(二)道教教义简介1. 道教神学的创世论思想 色有三:玄、元、始气。玄黄为天

14、,始青为地,元白为道。 葛玄、葛洪,编造了元始天王开天辟地、创世传教的神话。2. 道教的重己桂生论:“重己贵生”是道教的人生观。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要“以身殉物”。 葛洪,“我命在我不在天”3. 重玄学派的有无双遣论(三)道教的经典道藏 道藏形成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北京白云观所藏明代道藏,是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道藏。(四)道教的修炼和服食1. 内丹道派的性命双修论 道教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全命保真”2. 全真道的识心见性说 全真意思是“全其本真”,“全精、全气、全神”,是全真修持的目标。3.道教法服食 道教的服食修炼,主要是服气。服气辟谷修炼法是道教历来讲究的道法。 服食修炼也包括服食五牙法。还提倡服食烧炼。(五)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李渊确认了老子为李唐王朝的先祖。并排定了“老先、次孔、末后释”的三教次序。历史上有不少医生名家同时也是道教学者或者道教信士。代表人物:华佗、葛洪、陶弘景、杨上善、王冰、孙思邈等。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他的“五禽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健身体操。 外丹烧炼,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