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19920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一、基本现状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

2、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农民接受到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30岁以下青年农民90%以上接受到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3050岁之间的农民约有75%左右接受过小学(含小学)以上教育,能认识许多基本的常用字,能看读书,能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沟通。3、娱乐方式日趋多样。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经济收入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追求,休闲方式上以看电视、打纸牌、打麻将居多,看电影、看戏为其次,也有少部分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4、阵地建设日臻完善。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

3、,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办站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一级农家书屋普遍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也在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铺开,文体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根本性的转变。5、文明卫生意识渐浓。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带来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近十多年农民建房多数是砖混结构,公路沿线砖混结构房屋比例约点80%左右,既使在最偏远的村,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也较明显,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扭转,涌现了不少靓丽新村。农民的着装、饮食、习惯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文明卫生意识与城市居民意识越发接近。二、存在问题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

4、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竹溪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

5、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还是如何增加收入,很少去考虑文明创建方面的事情。3、农村骨干力量锐减,活力性不够。竹溪是山区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转移大县,打工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在给农村带来大量资金、改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农

6、村的“空心化”。如今,不论在任何一个乡镇走访调研,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人气不旺”,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一些村舍人去房空,有人的农户看到最多的也是小孩和老人、妇女,青壮年男女很难谋面,一问,基本众口一辞“出门打工了”。青壮年男女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参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很难开展。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4、镇村经济空壳严重,无力办事。主要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都没有什么钱,既使有一点小钱也要办其它的事,对于丰富农村精神层面的东西,基本上是上级送什么,就落实什么,上级投入什么,就建什么。5、资源利用

7、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随着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实,村级图书室、阅报栏、村级健身场所等逐步建立起来,但利用率不高。在多数地方发现,有报无人读、有书无人看、有器械无人健身的情况普遍,许多村经图书室布满灰尘、成捆未读的报纸堆积如山,还有许多村的图书室年年在增添图书,年年书不多,流失严重。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

8、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三、对策建议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

9、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2、抓住群众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任务。要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一是思想教育。借助全省“三万”活动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开展以“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三是文明新风教育。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力

10、度。引领导农民逐步破除封建迷信,帮农民认识赌博的危害,倡导红白喜事从简,易风移俗。3、抓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创新。 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有效手段。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一是重视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以构建文明和谐家庭为基调,在农村积极开展“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普及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健康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

11、资源共享工程 、农村电影、“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