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19588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

2、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

3、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

4、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

5、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B. “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C. “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D. “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

6、年,突破限制”的猜想。B. 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C. 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D. 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B. 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C.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

7、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D. “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

8、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

9、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在车站,他望着我,

10、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

11、,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

12、,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D.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

13、厚的情谊。5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

14、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

15、已”。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材料二: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