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162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初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中奠基性成分,是学生获得数学能力必不可少的。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最基本最主要的有:转化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等。 1.对应的思想和方法 在初一代数入门教学中,有代数式求值的计算题,通过计算发现: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所决定的,字母的不同取值可得不同的计算结果。这里字母的取值与代数式的值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对应

2、关系,在进行此类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渗透对应的思想,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函数观念。 2.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2想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由数思形,数形结合,用形解决数的问题。 例如在 有理数及其运算这一章教学中利用“数轴”这一图形,巩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大小的道理,理解有理

3、数加法、乘法的意义,掌握运算法则等。实际上,对学生来说,也只有通过数形结合,才能较好地完成本章的学习任务。 由形思数,数形结合,用形解决数的问题。例如第四章的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中,用数量表示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角的度数,利用数量的比较来进行线段的比较、角的比较等。 3.整体的思想和方法 整体思想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不是着眼于它的局部特征,而是把注意和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从宏观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有广泛的应用。4.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教材中进行分类的实例比较多,如有

4、理数、实数、三角形、四边形等分类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分类的重要性:一是使有关的概念系统化、完整化;二是使被分概念的外延更清楚、更深刻、更具体,并且还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要点方法:(1)分类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2)要注意分类的结果既无遗漏,也不能交叉重复;(3)分类要逐级逐次地进3行,不能越级化分。 5.类比联想的思想和方法 数学教学设计在考虑某些问题时常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提出假设和猜想,从而把已知事物的属性类比推广到类似的新事物中去,促进发现新结论。如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就是与小学学过的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联想到的,这种方法体现了“法故而知新”和“以旧引新

5、”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接受。6.逆向思维的方法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把问题倒过来或从问题的反面思考或逆用某些数学公式、法则解决问题。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迁移,如绝对值等于 2 的数有几个,平方得 4 的数是什么,立方得 6 的数是什么,是学习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方后的逆去用,还有分配律的逆用等。 7.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化归意识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转化,使之成为简单、熟知问题的基本解题模式,它是使一种数学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数学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常采用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将“陌生”转化“熟知” 、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解题方法,其核心就是将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有明确解决程序的问题,以便利用已有的理论、技术来加以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用4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渗透,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能力上的迁移。最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