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142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误区 摘要: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能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礼貌的语言、鼓励的言辞,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的学习展开,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几个误区。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业负担;教学观念 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2、需要跨越一些对历史素质教育认识误区,以便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现将常见的问题分述如下。 误区之一:“ 历史素质教育就是在必修课外开设选修课,组织兴趣小组” 。 学校开设历史选修课、开展历史课外活动都属于历史素质教育的范畴,但这些并非历史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必须明确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 误区之二:“ 降低学业要求就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 2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往往有这样的做法:随意降低要求,该讲的不讲,该练的取消了, 这不仅背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背离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业之所以成为

3、负担,主要在于讲课繁琐、练习过量。有鉴于此,可考虑减量,但质不可降。同类知识讲一练二即可,精讲精练,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课业不致成为负担,反而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误区之三:“ 学好历史是文科学生的事” 。 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学理科,而历史是文科生的事,因此上历史课时往往不专心听讲,他们中有的伏桌静卧“养精蓄锐”,视历史课堂为休养场所;有的兴之所至听上一段,历史课几乎变成选修课;有的则做数理化练习,历史课成为自修课凡此种种,可以说明,由于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导致历史课教学目标难以真正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和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历史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对此, 笔者认为“

4、全程评价”不失为消除上述现象的一种有效途径。 “全程评价”即重视每位学生参与历史课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并根据他们的学史表现作出全过程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可包含每节课的总体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课堂练习是否按时而保质地完成,书写是否清楚规范等) 、作业的完成、期中考成绩、期末考成绩等项目,按比例量化打分, 使每位学生注重每节课、每单元,以至整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过程。 误区之四:“ 上历史课就是听讲故事” 。 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3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能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在短短 45 分钟的课

5、堂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使每位学生能及时掌握所学历史知识, 接受思想教育和培养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在德、智、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就必然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教学双边活动频繁而有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是发挥师生应有作用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礼貌的语言、鼓励的言辞,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的学习展开,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运用生动的历史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6、法,各种教具和教学手段,将课本知识创造为一个个可感知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探究。比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节时,笔者提出一个小问题:“ 光绪帝颁布维新变法诏令, 能否断定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话音刚落,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同学们各抒己见。 新编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联系现实,适量补充因时间差未及编入课本的重大事件,以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连成一体,如讲授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指出这次

7、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并强调这一时期从 1978 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乃至将来的一段时间,新时期的历史要靠我们来书写,要靠在座的每位同学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又如讲到唐朝繁盛的历史时,可强调社会的安定、政策的正确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重大作用,还可适时引导学生回顾近年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中国当代历史学家,如何写好中国当代史,可将哪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写进历史,应如何阐述这段历史,进而如何书写世界当代史。要胜任这一工作,就必须时刻关注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来获取信息。再如学习“邓小平多次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回忆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其重大影响,还可联系国家领导人关于重视科教兴国的讲话等内容, 来说明目前中小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考虑,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观察、分析历史,揭示历史本质,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为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打好基础。当然,在选择材料时必须适度,以求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