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12929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说课稿教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人:马永刚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情况介绍 教学条件 二二 一一 三三 四四 五五 课程定位与标准 教材及教参 学情分析 六六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特色与发展趋势 七七 一、课程标准(1.制定依据) 大气污染防治 资格证书 考核制度 大气污染控制 岗位 技术规程 课程 标准 我院的办学定位: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环境监测与治理岗位群的高素 质、高技能人才。 国家相关技术标准 一、课程标准(2.课程性质与定位) 岗位群分析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环 境 工 程 制 图 员 环 评 工 程 师 环 境 监 测 工 水 处 理 工

2、环 境 分 析 工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工 设 备 维 修 工 一、课程标准(2.课程性质与定位)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公 共 学 习 领 域 公共学 习领域 顶 岗 实 训 综合素质 学习领域 分 析 化 学 与 水 化 学 环 境 微 生 物 环 境 保 护 概 论 环 境 工 程 制 图 与 C A D 仪 器 分 析 大 气 污 染 控 制 技 术 水 污 染 控 制 技 术 环 境 监 测 噪 声 污 染 控 制 技 术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固 体 废 弃 物 处 理 环 保 设 备 与 设 计 岗 位 技 能 生 产 性 实 训 专业学习领域 环 境

3、 保 护 法 环 境 标 准 院 系 选 修 课 专业拓展 学习领域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专业 核心 课 前导课: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保护概论、环境法规 与标准 后续课: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监测 环保设备 生产性实训 一、课程标准(2.课程性质与定位)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 课程地位课程地位 提供环境保护基本概 念、污染危害、能力 为提供后续课程所需的 数据基础,岗位技能实 训需要的理论知识。 一、课程标准(3.课程设计理念) v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衔接职业技能鉴定,追踪前沿技术,满足 企业需求。 一、课程标准(4.课程目标) 方法方法 能力能力 解决实际问

4、题能力; 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 社会社会 能力能力 沟通协调;团体协作; 职业道德;环境意识。 专业专业 能力能力 基 本 知 识 技术应用能力 操作技能的能力 基本生存能力 (关键能力) 基本发展能 力 一、课程标准(5.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选取原则选取原则 1 1 根据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社会 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 。 2 2 以具体的大气污染治理对象为主 线,设置基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课程的基本内容。 3 3 面向岗位群,突出实用性重点培养大 气环境之理工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 操作能力。 。 一、课程标准(5.课程内容的选取) 火电厂大气

5、污染控制技术 烟囱高度设计及厂址选择 室内空气污染及净化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厂废气净化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绪论 燃料与洁净燃烧技术 烟气扩散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工业通风技术 补充内容 课程设计 课 程 内 容 一、课程标准(6.课程的重、难点) 大气污染控 制技术 重点: 洁净燃烧技术 颗粒污染物控制 技术 气态污染物净化 技术 对各专项能力掌 握的难易程度和 学院教学硬件发 展现状 难点: 污染物浓度估算 课程设计 特 点 系统性:内容体系完整 实践性:安装、操作、运行 生产性:工程案例 先进性:新技术介绍 适用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理论实践比例适度 以能力提高为本位 注重

6、综合能力培养 二、教材及教参(1、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主编 李广超 傅梅绮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二、教材及教参(2、教参) 2 2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3 3 网络资源 1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国高职高专环境保护类专业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环境类系列教材第二批 环境类专业资源网站及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网站 三、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 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成功感的满足 学生座谈 学生已经具备专业所需的能力。 与该班以前 任课教师交 流 QQ论坛 喜欢动手、思考问题有针对性 学生学习 成绩分析 学生成绩合格率较高。 三、学情分析(2.学法选择) 学法学法 选择

7、选择 问题探讨 学做一体 角色转换 通过做找问题,针 对问题找方法。学 生在进行每一个测 试任务的操作过程 中,都要通过做任 务而思考问题,再 针对问题进行有目 的的学习。 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 多实践问题及理问题需要学生自己 设法解决,对有困难的问题,我们 要求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在学习小 组内进行探讨,学生通过查资料, 交换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求学生不要把自己当 做学生,要把自己看做 是已经工作了的环境监 测人员,完成的不是实 验任务,而是具体的工 作 。 四、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条件) 基于 工作 过程 的课 程整 套资 料 课程标准、项目课程、电子课件、 教学参考书、国

8、家标准,试题库、 习题库。 电子教材、电子课件、项目课程、 仿真试验、操作录像、教学参考书 、试题库、习题库、考试系统、国 家标准、企业标准; 面向 学生 面向 教师 四、教学条件(网络教学支持工具) 网络教学支持工具网络教学支持工具 课程网站 精品精品 课程课程 QQQQ论坛论坛 网络网络 资源资源 网上网上 答疑答疑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案例分析法 演示讲解法分组教学法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2.教学手段) 实际操 作录像 多媒体 教学 网络 资源 现代教 学手段 仿真 实验 六、教学过程设计举例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

9、tion Co. Ltd. 1、发电厂的工艺过程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2、发电厂污染和防治 J火力发电厂的污染 J1、粉尘 J2、烟尘 J3、噪声 J4、废水 J5、废气 J6、固废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2、发电厂污染和防治 J1、粉尘: 燃料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以及输煤系统、除灰系统、粉煤灰运输等。 J防治方法:煤场防尘、加装防护罩、煤棚、挡风 墙;排放标准:室内10mg/m3、室外50mg/m3 Datang Internationa

10、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2、发电厂污染和防治 J2、烟尘: 燃料在燃烧、排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J 排放标准: 50mg/m3 燃烧一吨煤, 产生 200 kg左右烟尘。 煤在燃烧时产生的粉尘和烟尘不仅本身污染环境,还会 与二氧化硫、氧化氮等有害气体结合,加剧对环境的 损害。其中尤以10微米以下飘尘对人体更为有害。一 般燃煤电厂的飞灰尘粒中,小于10微米的占2040 。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2、发电厂污染和防治 J火电厂烟尘的防治方法: J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布袋除尘器; Datang

11、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3、 脱硫工艺介绍 目前国际上研究过的脱硫技术达200余种 。 J燃烧前脱硫 如洗煤、型煤等 J燃烧中脱硫 如炉内喷钙、循环流化床等 J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FGD) 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技术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吸收塔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喷淋式脱硫塔 氧化区 喷淋区 除雾区 烟气入口 烟气出口 氧化空气 搅拌器 循环泵 浆液喷嘴 除雾器 除雾器 冲洗喷嘴 Da

12、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搅拌器和浆液循环泵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湿式球磨机 Datang International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真空皮带脱水机 七、课程的特色与发展趋势 2 课程教学标准 与职业资格标 准相结合,重 构教学内容。 1 设置多层次 的实践教学 体系。 3 校企深度融 合、工学紧 密结合. 七、课程的特色与发展趋势 通过与企业建立校 企合作方式,增强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 内容 拓展 专业 拓展 企业 拓展 可拓展至室内空气 治理技术一门专业 课培,以拓展其能 力范围,扩大就业 面. 随专业岗位群标 准的改变不断进 行内容更新重构 。 总结 实现了工学结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 教学模式,编制了与之配套的教学文件; 1 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的的教学方法; 2 体现了校企一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 位; 3 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学 生的综合能力.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