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612603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掌握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化学 -机体 -环境 掌握外源化学物联合作用及类型 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四类因素 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联合作用 环境因素 了解影响毒作用因素的意义 在评价化学毒性时,可设法加以控制以 避免其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准确,重现 性更好。 人类接触化学物时,这些因素并不能控 制,因此,以动物实验结果外推人时, 特别在制订预防措施时,都应予注意 一、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因素 化学物结构 理化特性 不纯物含量 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毒毒 物的生物学活性物的生物学活性 化学物的稳定性 第一节 毒物因素 (一)化学结构 取代基的影响 异构

2、体和立体构型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分子饱和度 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 (二)研究化学结构与毒作用的关系在毒理学中 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化性质 主要包括:溶解度;分散度 ;挥发性 ;比 重;电离度和荷电性。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美国对越南战争使用除草剂(橙剂)当 中2,4,5T(二恶英)的化学毒物 。 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一般认为,接触化合物吸收速度和毒性 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经口经皮。 主要有气温、气湿、气压和光照等主要有气温、气湿、气压和光照等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高气温使机体皮肤 毛细血管扩 张、血循环加快、呼吸加速, 从而使经皮肤或经呼 吸道

3、吸收的化学物, 吸收速度加快 如对硫磷经皮肤接触,吸收量随环境气 温升高增加 ,尤其在30以上 高温时多汗,随汗液排出氯化钠等物质增 多,胃液 分泌减少、胃酸降低,影响化学 物经胃肠吸收 同时排汗增多,尿量减少,易于造成经肾 脏随尿排出 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 存留时间延长 一、温度一、温度 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二、气湿 高气湿,尤其是伴随高气温的高气湿环 境,可 使经皮肤接触吸收的化学物吸收速度加快。 因为高气湿环境汗液蒸发困难,皮肤角质层的 水合作用加强,脂水分配系数较 低的化学物也 易吸收 此外化学物也易于粘着皮肤表面,延长 接触时 间 三、气压 高气压与低气压环境条件不

4、同,可以 引起外源 化学物的毒性改变 例如在低气压(如高原)条件,士的宁的 毒性降 低,但氨基丙苯毒性增强 四、季节或昼夜节律四、季节或昼夜节律 一般动物(包括人)24小时内的生 理状况 不完全相同,存在生物节律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可因每日给药的 时间或 给药的季节不同而有差异 五、动物饲养方式 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 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 质的毒性。 六、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六、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是指同时 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 物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包括非交互作用和交互作用 1、非交互作用 (1)相加作用:是指各种化 学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 ,或

5、其毒作用 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 等 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如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作用一般呈相加 作用 具有麻醉作用的化合物,一般也呈相加作用 (2 2)独立作用)独立作用是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作用于机体, 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 或靶器官等不同 ,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 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 现为化 学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 2、交互作用 1 1)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化学 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 大于各个 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 毒 性增强 如马拉硫磷与苯硫磷的联合作用为协同作 用,其机 理是由于苯硫磷抑制肝脏降解马 拉硫磷的酯酶之

6、故 (2 2)加强作用)加强作用一种 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 但与另 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增强 如异丙醇本身并无肝脏毒性效应,但若同 时给予四 氯化碳,就会使四氯化碳的肝毒 性大大增强 (3 3)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 效应 小(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 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 化学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是许多解毒药物的药理基础 七、 接触媒介 溶剂和助溶剂 受试化合物常需先用溶剂溶解或稀释, 有时还要用助溶剂。选择溶剂与助溶剂必须慎重,因 有的溶剂或助溶剂可改变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 性。为此,所选用的溶剂或助溶剂应是无毒的,与受 试化合物不起反应,受

7、试化合物在溶液中应稳定。 化合物的稀释度 有的外来化合物经溶液稀释,由于稀 释度不同(浓度不同)毒性也会受影响。一般在同等剂量 情况下,浓溶液比稀溶液毒作用为强。 交叉接触 在毒理试验中,尤其是经皮肤接触与经呼吸 道接触外来化合物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化合物的交 叉接触吸收问题。 环境因素与毒作用的关系 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联合毒性 作用 物理因素 温度、湿度、气压、噪声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环境因素 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大于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彼此无影响,各自单独作 用的总和 动物饲养方式 第三节第三节 机体因素机体因素 食物毒物因素机体防御 基因损伤 蛋白损伤 细胞功

8、能紊乱 器官功能紊乱 代谢解毒 修 复 核查控制 免疫 损伤 防御 交互作用 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 物种间遗传学差异 个体遗传学差异 机体其他因素 机体内环境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机体内环境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 化学物的毒作用化学物的毒作用 一、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 不同物种(species)、品系(strain)的动物 由 于其遗传因素决定了对外源化学物代 谢转 化方式和转化速率存在差异 列如: 1、2-乙酰氨基芴在大鼠、小鼠和狗体内 可进行N 羟化,并与硫酸结合形成硫酸酯而呈现强致癌 作用,而在豚鼠体内则不发生N羟化,故不致癌 。 2、stock小鼠腹腔注射丙

9、烯腈的LD50为15mg/kg ,而NR小鼠则为40mg/kg。 二、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 同一物种同一品系的不同群体动物, 在 相同条件下,接触相同外源化学物均 存 在不同的剂量-反应关系,说明实验 动物 存在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同一种属(品系)之内 , 不同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方面存 在 的差异 二、个体间遗传学差异 个体间遗传学差异原因: 1、代谢酶的多态性: (1)相酶 氧化代谢酶 (细胞色素P-450) 酯酶 环氧水化酶(epoxide hydrolase, EH) (2) 相酶 谷胱苷肽转移酶(GST) 其 它相酶: 硫转移酶(ST)、甲基转移酶(MT)、乙 酰基转移酶(NAT

10、) 2、受体与毒作用的敏感性 目前的认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重要性 已逐渐显露出来。 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易感性的影响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作用易感性的影响 遗传缺陷或遗传病与毒作用敏感性有关 着色性干皮病(XP) 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AP) 先天性全血细胞减少症(FA) 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存在DNA损 伤 的修复缺陷 (一)健康状况(一)健康状况 当一种疾病对于机体所产生的损害和某种 化 学物作用的部位或方式相同时,接触这 种化学物往往会加剧或加速毒作用出现 例如肝炎病人对许多药物或毒物的损伤更敏 感 免疫过高或过低 不利的环境条件或刺激作用:如过度噪 声引起的应激,可增加芳

11、香烃的羟基化作 用 妊娠与哺乳期的雌性动物 新生动物对毒性的反应比青年或成年动 物 敏感,敏感性平均高3倍。 原因 可能是不同年龄动物的酶活力、解 毒能力、代谢速度、皮肤和粘膜的通透 性 以及肾脏清除率等方面的差别造成的; 新生动物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善,因此对 某 些神经毒物较敏感。 (二)年龄(二)年龄 品系相同的动物对某些外源化学物在 毒性 反应上表现出性别差异。 成年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对化学物毒性敏 感,但也有例外。如马拉硫磷和甲基对硫 磷对雄性大鼠毒性敏感性高于雌鼠 ; 性别差异可能主要与性激素和代谢转化功 能不同有关。 (三)性别(三)性别 营养成分失调不仅影响健康,而 且也将 影响机

12、体对外源化学物的 生物代谢和毒 性效应。 如:动物饲喂含蛋白量为5与20相比,微 粒体蛋白质的水平较低,血浆清蛋白水平减少 ,非结合化学拘的血浆水平增加,酶活性显著 丧失:四氯化碳的肝毒性下降,黄曲霉毒素的 致癌减少,但巴比妥酸盐睡眠时间延长,扑热 息痛的肝毒性增加。 (四)营养状态(四)营养状态 机体因素与毒性的关系 年龄 幼龄 组织器官的未发育成熟 机体因素 种属、品系和敏感性 遗传因素 先天性代谢异常、特异性体质 营养 抵抗力、代谢酶活性 代谢差异 结构差异 性别 体内性激素水平影响代谢酶活性 老龄 代谢解毒能力和排泄降低 健康状况 肝脏疾病-毒性增强 肾脏疾病-毒物排泄能力下降 精神心理因素 影响外源化合物毒作用因素 毒物因素 化合物的结构 理化性状 环境因素 机体因素 种属、品系和个体差异 年龄、性别 营养和健康状况 遗传和精神心理因素 联合毒性作用 物理因素 温度、湿度 、气压、噪声 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动物饲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