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10407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和浩特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细胞膜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状腺细胞膜上具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蛋白B. 神经细胞突触前膜存在各种递质的载体蛋白,将递质运出细胞C. 癌细胞膜上存在较多的糖蛋白,使癌细胞易扩散D. 神经细胞膜上存在钾离子通道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为胞吞和胞吐作用,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

2、胞表面发生了变化.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甲状腺细胞表面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蛋白,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出细胞为胞吐作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错误; C、癌细胞膜糖蛋白减少,使癌细胞容易扩散,错误; D、静息电位的形成,是钾离子经过钾离子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出细胞造成的,正确。故选D。【点睛】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

3、相关激素的分泌。2.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 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 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C. 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D.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吡唑醚菌酯产对防治真菌引的作用原理是可以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抑制细胞呼吸,从而起作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详解】A、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

4、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故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正确;B、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故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正确;C、呲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正确;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厌氧呼吸不发生在线粒体上,错误。故选D。【点睛】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5、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 (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

6、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3.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A. 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 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C. 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D. 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

7、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正确;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到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的递质产生作用后被分解,不会进入N细胞内,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

8、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错误;D项,若b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a后,这种作用不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b释放的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种作用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能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一定会引起N电位的变化,错误。故选A。4.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某些灯蛾种类也能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从而干扰蝙蝠的捕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蝙蝠与灯蛾通过相互选

9、择实现共同进化B. 蝙蝠与灯蛾发放超声波属于行为信息C. 蝙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 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可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间和不同种生物间,信息传递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蝙蝠与灯蛾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共同进化,A正确;蝙蝠与灯蛾发放的超声波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蝙蝠发放超声波确定灯蛾的位置,灯蛾也发放超声波干扰蝙蝠的超声波,说明蝙

10、蝠与灯蛾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蝙蝠与灯蛾之间是捕食关系,因此蝙蝠的种群数量会制约灯蛾的种群数量,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的种类,明确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进行的。5.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的作用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示说明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 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浓度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C. 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能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D. 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b点代表背光侧,则向光侧可能为c【答案】D【解析】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

11、越长,说明促进作用越弱,超过虚线就是抑制作用。图中横坐标是生长素浓度,由图分析可知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B点对应的浓度茎生长单位长度所需的时间最短,说明促进作用最强,所以是最适浓度,B正确。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容易也可能发挥相同的作用效果,C正确。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如果b点代表背光侧,向光侧浓度应低于背光侧,D错误。6.某玉米品种含一对等位基因A和a,其中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其因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A. 11:1B. 3:1C. 5:1D. 7:1

12、【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现以基因型为Aa的玉米为亲代,子一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由于a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所以aa无配子。【详解】Aa的玉米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AA、Aa和aa都可以产生雌配子,配子比例A:a=1:1,由于基因型为aa的植株花粉败育,所以仅基因型AA和Aa可以产生雄配子,产生的配子A:a=2:1,自由交配后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所以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5:1。故选C。【点睛】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二、非选择题7.光合作用被称为“地

13、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下图所示光合作用的部分化学反应。请结合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完成以下问题:(1)图甲中所示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_,在处的H+以_方式跨膜运输。(2)图乙中TP是_(填“三碳化合物”或“五碳化合物”),图中显示产物TP去向有_条。TP最后通过合成_(物质)运出细胞。(3)某植物原重xkg.将其置于黑暗中1小时后,发现重(x-1)kg,再光照1小时后重 (x+2)kg,则该植物总光合速率为_kg/h。(4)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长势一致的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

14、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氮肥 (22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它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请指出上述实验方法步骤中的两处缺陷:_;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协助扩散 (3). 三碳化合物 (4). 3 (5). 蔗糖 (6). 4 (7). 另设一组不施保水剂和氮肥(缺乏不施保水剂和氮肥的对照试验) (8). 要取相同部位的叶片【解析】【分析】图甲和图乙共同组成了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甲代表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产生水,发

15、生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乙代表暗反应阶段,合成有机物,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上。【详解】(1)图甲代表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在处内侧的H+浓度高,外侧浓度低,H+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因此是以协助扩散方式跨膜运输。(2)根据图乙所示,TP名称为磷酸丙糖,是三碳化合物,图中显示产物TP去向有3条。TP最后通过合成蔗糖运出细胞。(3)某植物原重xkg.将其置于黑暗中1小时后,发现重(x-1)kg,说明呼吸作用的速率为1 kg/h,再光照1小时后重 (x+2)kg,则该植物总光合速率为1+2+1=4 kg/h。(4)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选取长势一致的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氮肥 (22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25kghm-2),置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