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610316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 钟志平 王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对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对总结我国现代修辞 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现代修辞学史的研究、推动我国当代修辞学 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易的修辞著作主要有:修辞学,修辞学通诠B l 。修辞学全 书约3 5 万字,曾多次重印。修辞学通诠( 以下简称通诠) 于1 9 3 0 年 出版,是王易在中央大学任教时所著。在作者修辞学一书的基础上,“略 取初定条理,洗伐更张,严明界义,广罗例证”,扩充而成,是王易修辞学研 究的代表作。该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曾多次重印,现已

2、作 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著作,人选周谷城主编的民国丛书重印。 王易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 完整而独立的修辞学系统 我国古代的修辞理论较为零散,不成系统,且常与文论、诗论、史论 甚至文字训诂混杂在一起。2 0 世纪初出版的龙伯纯的文字发凡”o 和汤 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H 1 ,虽说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修辞 学著作,但它们都没能完全摆脱传统文章学的影响,内容显得较庞杂,讲 修辞学的内容还不多。正如郑子瑜先生指出的那样:“最早以修辞学 作为书名而内容又是真正谈论修辞学的著作,当首推王易氏所著的修 辞学。”3 而王易通诠的出版,则标志

3、着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 第二编修辞史与修辞学史1 5 5 完整而独立的修辞学系统的确立。在这部著作中,王易较为全面地论述了 修辞学的基本理论、修辞现象及文体风格等各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一个较 完整的修辞学体系。虽然通诠和龙伯纯的文字发凡都借鉴了日 本岛村泷太郎的新美辞学,但与文字发凡不同的是,通诠没 有简单地照搬引进,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创见的。通诠所 建立的修辞学体系突破了“美辞学”的框架,把修辞学同美术学、文章 学区别开来,基本排除了与修辞无关的内容,对修辞学的内容论述较为集 中、深入、系统,修辞学的本体观得到了初步净化。正如袁晖所言:尽管 通诠所建立的修辞体系“不是非常完美,但

4、是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完 整而独立的修辞学系统。这应该说是王易的突出贡献”。o 二 最早提出把修辞现象作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在国内,是王易首先提出把修辞现象( 通诠称“辞藻”) 作为修 辞学研究的对象,这对推动修辞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王易指出: “修辞本体有内容外形二面:一根据于想念之发展;二根据于表情之利 用。修辞学决非如寻常误解之空疏,观此可明。适应于此种种方式过程间 之现象,谓之修辞现象,即修辞学之所研究者也。”1 这里,王易先明 确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 这一观点是王易首先提出,现已成 为修辞学界的共识) ,在这一前提下,王易进一步指出:“文体乃修辞现 象之归趋;诸种辞藻之运

5、用,皆为其所统一焉。”1 通诠据此把修辞 现象概括为这样一个“统系图”: 修辞现象 ( 辞藻) 想念态度 作家之风格 作家之兴会 思想之目的 语言之特征 体 体 文 文 之 之 观 观 、王 客 ,I_t,、_-L 体文 备序加形列完顺增变排题次念念念命叙想想想 r_lJ、L,1l 极 极 消 积 ,_I,、I_L 彩想 一 客勾 正确情情 纯明表表文语趣调行用语音 r,L r,【 极 极 消 积 ,_-f,_【 彩语 一 形酞川 1 5 6 修辞学论文集 通诠把文体看作是“修辞现象之归趋”,把语体、风格纳入修辞 学研究的对象,扩大了修辞学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修辞学研究的视野,对 现代修辞学的影

6、响延续至今。宗廷虎先生评价说:“王易把辞藻论和 文体论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不像龙伯纯仅仅分别论述辞藻和文 体,这是王易的贡献。陈望道后来也吸取了王易的这一见解。”9 3 三 对语体、风格的研究较具特色 王易在通诠中划分“文体”( 即语体) 的标准是:“主观之文体 以作家之性质情感为标准;客观之文体以既定之思想言语为标准。”具体 划分主观文体和客观文体的类别时,标准又有所不同:划分主观文体,依 据的是作家之风格及兴会。所谓“风格”,“本乎作家之气质”,“每系于 作家之个性及修养”,是“静而常存”的;所谓“兴会”,则指“作家为 事物所感触而生”的情感,是“动而时变”的。划分客观文体,依据的 是“思想

7、之目的”与“言语之特征”。通诠指出:“凡为文者当先明 定思想之趋向,而察其适用何种文体。”这里说的“思想之目的”,就是 现在所说的交际目的。根据交际目的给语体分类,这一标准现已得到普遍 运用,而在七十多年前,通诠就已运用了这一标准。“言语之特征” 就是现在所说的语言的内部因素,这也是现在给语体分类常采用的标准之 一。由上可见,通诠给“文体”分类的标准是较为科学而又具超前意 识的。关于“文体”的类别,通诠分为主观文体、客观文体两大类: “作家之风格与兴会,表现于修辞现象中以统一其他各现象者,谓之主观 之文体:思想之目的及言语之特征,表现于修辞现象中以统一其他各现象 者,谓之客观之文体。”“主观之

8、文体自由而不定;客观之文体确实而必 然。”通诠进而具体归纳了主观文体和客观文体的下位类型,根据 “思想之大别”,把客观之文体分为记叙、议论、讲释、告语、歌咏五种; 根据“言语之特征”,又分为散体、骈体、韵文、语体( 口语) 四种。在 主观文体方面,王易把作家之风格分为雄健、富丽、诡曲、正直、沉郁、 隽逸、清新、平淡八类,把作家之兴会分为乐观、悲观、愤激、诙谐四 类。王易的语体风格研究注意从我国传统的文体、风格论中汲取营养,密 切联系汉语的实际进行研究,因此,较客观地反映了汉语语体风格的一些 特点。 第二编修辞史与修辞学史1 5 7 四对汉语辞格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在通诠中,王易把辞格分为四类,

9、共计二十六种。其中,譬喻 法包括九种辞格,按现在通行的名称大致为:直喻法明喻、暗喻;隐 喻法借喻;讽喻法讽喻、拟人;引喻法引用;提喻法借 代;换喻法借代;声喻法摹声;字喻法析字、回文;词喻 法谐音双关。化成法包括四种辞格:拟人法比拟;现实法示 现、想象;顿呼呼告;夸张法夸张。布置法包括六种辞格:对偶 法对偶;渐层法递进;复叠法复叠;照应法映衬;转折 法转折;倒装法倒装。表出法包括七种辞格:问答法设问; 设疑法反问;咏叹法感叹;反语法反语;曲言法婉曲; 警句法警策;详略法详略。在消极想彩中,论及的辞格还有:交 互、排比、蝉联、错杂。通诠中论及的辞格共计有三十个左右,基本 上包括了现代修辞学中的常

10、用辞格。 王易对辞格分类的标准主要依据心理学理论,从思维、心理角度划分 辞格,王易通诠认为:“自心理学上论思想之范围,则一切意识现象皆 可概括。”指出:“积极之想彩,即想念中理想之发展也。按前述理想发展 分想念之增加,变形,排列,态度四类:想念之增加为譬喻法;想念之变 形为化成法;想念之排列为布置法;想念之态度为表出法。” 王易在通诠中对汉语辞格的描写分析是较为深入细致的,如书 中对借代的分析:“提喻者,由全体与部分之关系结合而成,或提特称以 喻总名,或提总名以喻特称;或提具象事物以喻抽象理论,或提抽象名词 以喻具象想念。”“换喻法,取异类名物以代本体而喻之也。”“换喻法大 别有四:一为属物与

11、本体之关系,如孟子、庄子以人名代其所著 之书,黔首以代百姓,巾帼以代妇人是也;二为拟物与本体之关 系,如元首股肱以代君臣,木杌饕餮以代恶人是也;三 为地位与本体之关系,如今上以代君主,萑苻以代盗贼是也;四 为原料与本体之关系。如毛颖以代笔,焦桐以代琴是也。”通 诠在分析提喻法、换喻法时,已提出了借代的六种形式,这些分类是 较为细致的。通诠中对拟人法的分析不像通常做法,仅分为拟人与拟 1 5 8 修辞学论文集 物,分析是较为深入的:“拟人者,将无情物视同人类之有情物,或将无 生物表为人类之有情物。此法可分为三类:一仅将冠于有情物之静状词加 于无情物,其初步也;二将无情物或无生物视如人类,使之有人

12、类之动 作;三将无情物或无生物完全化为人类,使之动作且如人之言谈问答:此 特以程度深浅而分,其根本固一致也。余如用人称代字以代无生物,亦属 拟人法之最简者。”在2 0 世纪3 0 年代能对拟人法做这样细致的分析,是 难能可贵的。 王易还注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辞格,通诠在分析譬喻法中的直喻 法时指出:“直喻者,以显明之一事物比他事物,而喻义与本义区别极明 也。有附以如似等说明词者,如富贵于我如浮云,飞雪似 杨花,有不说而自明其为喻者,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 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 ” 这里从喻词、例句两方面的比较说明了明喻同暗喻的区别。分析隐喻法 时,

13、通诠又通过与直喻法的比较来说明:“隐喻与直喻异,藏没比喻 之形迹,使喻义与本义区别几混。或竞不揭明本义而全以喻义为之。此法 较直喻为高,亦较直喻为难用,盖虽隐其本意,而又不使其本意全晦。” 分析提喻法时,又特别指出与曲言法的区别:“若粗视之,似故作曲言, 而究非曲也。” 1 叫在分析声喻法时,既指出了它与其他辞格的联系,又注 意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声喻法“与音调项下所论之语势法及其他利用声 音表情之修辞诸法皆有联络。所异者:在彼以既成言语之声音,适应自身 之情或事物之音为本意;在此以未成言语之声音,模拟事物之音为本意 耳。”由上可见,在2 0 世纪3 0 年代,王易的辞格研究已达到相当水平。 综

14、上所述,王易的修辞思想中有许多值得肯定、借鉴的东西,内涵非 常丰富。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王易的修辞思想研究不多,关注不够,一些 修辞学史著作对王易的修辞论著仅做了一般性介绍,有些评议也不够公 允。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对王易的修辞思想认识不足,有的 则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因王易曾于1 9 2 7 年一度任南昌市政府秘书 长,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都不知他的下落,有的猜测他去了台湾。实际 上,王易一生都埋头学术研究,长时间在大学任教( 曾先后在心远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中正大学任教) ,在1 9 2 7 年从政的时间较短暂。抗战 中,王易及一家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新中国成立初,王易

15、放弃去台 湾而留在大陆,于1 9 5 6 年在长沙病逝。【l 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编修辞史与修辞学史1 5 9 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易及其学术著作。作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易的修辞思想无疑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正确地认 识、评价,认真地学习、继承。 注释 1 王易:修辞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6 年版。 2 7 8 1 0 王易:修辞学通诠) ,上海神州国光社1 9 3 0 年版。 3 龙伯纯:文字发凡 ,上海广智书局1 9 0 5 年版。 4 汤振常:修辞学教科书 ,开明书店1 9 0 5 年版。 5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4 9 2 页。 6 袁晖: ,修辞学习 2 0 0 4 年第4 期。 (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