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102441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供的内容范围和 目标要求来设置的。但是, 教师往往 更加关注教学 目标中教学重点、 难 点以及 时间的分 配, 而对学生学习 目标 的达成关注较少, 这就容易造 成 目标主体的缺位。因此, 在 目标分析时, 教师不仅 要分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 也要将这些目标要求 及 时转化 为学 生 的学 习 目标 。 由于 学生 的认知 水平 仍存在差异性, 因此, 教师在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时, 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分层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 电子邮箱 :X i a n d a i j i a o x u e l 6 3 C O B 是对教材内容范围的分析,

2、二是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 析。前者主要在于确定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 中的内 容是否具有一致性, 教材 内容中的素材和案例对于学 生学习是否恰当等。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范围, 有利于 教师科学、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点、 难 点。后者主要分析内容的组织形式, 确定不同的组织 形式是否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相吻合。 摘 自: 2 0 1 3 年第 5期 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 蓉 李元平 “ 学生表达”的理论与实践 本质上, “ 学生表达” 是鼓励学生参与设计、 决策 并影响变革的赋权行动, 是解放作为知识主体的学生 的一种途径, 更多还是强调学生的参与。“ 参与” 在 此指的是真正进入影响学

3、习或学习环境的决策过程。 学生 的有意义参与表明了, 他们有权表达 自己的观 点、 意见, 尤其是关于学习本身的经验。 当前, 以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为代表, 他们所 倡导的“ 学生表达” , 重点关注的是通过让学生发表意 见和看法来设计、 促进与提高学习。换言之, “ 学生表 达 ” 从 过 去 的仅 仅 重视学 生 的赋权 走 向了聚 焦 学生 的知识活动。随着 网络技术的发展, “ 学生表达” 则 有 了新 的发展 空 间。维基 、 博客 以及 微 博等平 台 , 加 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为学生表达创造了各种可能, 不仅丰 富其表达 方式, 也创造 了无 限的表 达空间 。按 照参与主

4、要 目的的不同, 大致可以将 “ 学生表达” 归 纳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促进学校发展。为了促进 学校的变革, 学校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与决策的 方式来提高学校计划与策略的有效性, 同时还可以让 优秀的学生与成人协作, 共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 高。第二类是促进学生学习。这方面的“ 学生表达” 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促进教学、 改善课堂以及改 进课程。在实践中, 学生的表达和参与可以有各种表 现形式和水平层次。只要我们更新已有教育观念, 赋 予学生应有的权利, 作为知识主体的学生就会不断获 得解放 。 摘 自: 2 0 1 3 年第 6期 教育发展研 究作者: 左 璜 黄 甫全 培植教师的教

5、学资源意识 借助 于心理学对于意识 的理 解, 教学 资源 意识就 是教师对于促进和改善教学效果的相关教学要素保 持一种独特的敏感性和 自觉性, 能时刻认识到显性教 学资源, 有针对性地挖掘潜隐性教学资源, 注意教学 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并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 使用各种教学资源要素, 进而促进和优化教学活动的 高级心理活动或明显心理倾向。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 学设计中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主动搜 寻教学目标资源, 实时地创设教学情境资源, 有选择 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同时随着教学活动 的深入适切地调整教学目标, 捕捉并利用课堂中即时 生成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来实施教学。

6、具有教学资源意识的教师, 课前会在教学时问的 把握、 教学空间的拓展、 教学材料的选择、 教学情境的 创设、 教学方法的使用、 自我教学风格的认知、 学情的 掌控等诸多方面更多地进行权衡和思考, 能够敏感地 意识到这些教学要素的合理存在, 并且将这些教学要 素当成可供挖掘的资源, 形成很好的教学预案。在课 堂 教学 中, 围绕教 学 目标 的达成 , 教师 能够 协 同各种 资源要素, 优化各种资源系统, 创造性地使用各种资 源, 并能够随时调整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配置, 艺术 化地实施教学活动。例如, 教师对于教学中不断变化 的学情和偶发的“ 教学事件” , 能够敏感地判断其中蕴 涵的教学价值, 并利用这种即时性教学资源, 因势利 导,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摘 自: 2 0 1 3 年第 1 0 期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 晓奇 2 0 13 9 绝 代 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