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09140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每科100分共300分 时间:150分钟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A. 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B. 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 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D. 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

2、,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者进行严格控制,严禁收徒和私自生产,这种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创造力的发挥,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防止手工工艺外传,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者身份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的优势表现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但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

3、市场,只是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以及超经济剥削手段,容易激化矛盾。2.全球通史的作者曾写道:“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中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可知这段材料可以反

4、映我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所以符合题意;根据“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可知这段材料可以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其影响,也可以反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所以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是由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影响,而不是由于官府垄断工商业,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肯定筛选法,它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择肢,确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肢,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择肢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择肢,排除包含

5、这些选择肢的组合,再逐步筛选。辨别法,即用肯定筛选法选出绝对正确的选择肢,用否定筛选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择肢,从而缩小范围,针对不能直接用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确定的选择肢根据所学知识辨别是否符合题意。3.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与“第一次商业革命”相对应的是A. 开始形成民间集市夜市B. 江南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C. 政府放松了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D. 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大商帮【答案】C【解析】【详解】夜市出现最早是在

6、唐朝,故排除A项;江南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政府放松了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故选C项;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大商帮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4.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农耕经济B. 限制工商业发展C. 维护封建统治D. 防范“外夷”入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对外交往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进而伤害到自己政权的稳固,因此明清

7、时期往往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ABD三项都是C的表现。考点:古代中国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

8、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5.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A. 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 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C.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 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答案】C【解析】由材料“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形成,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故选C;材料无法反映苏州失业人数较多,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和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故排除BD。6.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

9、论是A. 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 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答案】B【解析】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反映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7.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10、,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

11、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8.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

12、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可知,商人赚钱之后,并没有用来扩大再生产,这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所以答案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排除B;D材料没有涉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9.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

13、“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 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 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 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 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答案】D【解析】材料“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映了明代海禁政策与倭寇的海上贸易合法化诉求之间的联系,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故A错误;王直的出身问题并不能说明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

14、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海禁政策阻碍海外贸易的后果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的结论。10.明中期以后,“生活”的内涵从耕织扩大到了商业买卖。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于是在“生活”一词之外,在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这反映出A.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B. 政府经济政策发生转变C.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 工商业与传统农业分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反映了当时传统的轻商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

15、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故冲击了传统观念,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体现新的生产方式,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经济政策,故B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工商业与传统农业分离,故D错误。11.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A. 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 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D.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历史现象主要是南方地区由种粮食为主到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提高,所以南方的种植对象日趋商业化,为此C选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