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608995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及改革教学方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

2、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

3、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

4、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 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去做精批细改的无用功,那样做的害处实在是多得说也说不完。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无数人做过类似的试验,其中有的人终其身都在这样做,结果全都证明是失败的,我们可千万不要步其后尘再

5、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糊涂事了。当然,语文教师由“讲”变为“导”,并不仅仅是上课时所讲话语由多变少,批改作文时的评语由长变短,而是由机械死板的生灌硬塞到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它不是量的增减,而是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当然不及坐在那里听教师逐字逐句讲解那么省事,可是兴趣好得多了,自己的受用多得多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教师也应在课前比学生更为认真地研读课文;课堂上要仔细聆听并驾驭学生的讨论,正确的要予以表扬,谬误的要及时匡正,并解答学生经集体讨论后仍然不能明了的疑难问题。此外,教师本人平时一定要把自己训练得善读善写,只有这样,方能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读写指

6、导。大量事实证明,叶圣陶提出的三教段做法比“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学生只管写,教师只管改”的做法要先进得多也困难得多。但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广大语文教师想必是会选择知难而进这条路的。综上所述,叶圣陶在改革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我们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首先就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他在语文教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创新理念,并将它们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其次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的种种新问题。毫无疑问,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改革思路和实践,我们都要予以肯定和支持。我们相信,只要参与改革的人多了,语文教

7、育就会有生气,就会有活力,就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有许多文学家没有从事过教育,有不少教育家没有涉足过文学,而像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既是世所公认的文学家,又是成绩卓绝的教育家,他们无论谈文学还是论教育,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大家知道,文学作为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它是非常注重审美功能的,而文学与教育,尤其是与语文教育,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著中,就时时处处渗透着审美教育思想。1941年叶圣陶就曾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

8、;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叶圣陶的这段话说得相当明白,他把指导全体学生的阅读、欣赏、写作规定为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只要认真研读叶圣陶在此前此后所发表的有关阅读、欣赏和写作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全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审美教育思想。换言之,审美教育是叶圣陶整个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广大学生认真阅读,不但要认真阅读课内的文学作品,也要认真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他说:“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

9、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有的学生读了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却看不出其好,或者只领略到其中一点点好,犹如路过宝山两手空空或所得甚少;读了一部坏作品却看不出其坏,甚至还如痴如醉地阅读,从而中其毒,受其害,其原因主要都在于不认真。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青少年读者对任何文学作品,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美感和受用,而真正理解的前提是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非认真不可,还由于作者在作品中是不能够也决不允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的,作者的任务是着力塑造形象,让形象来表达他的歌颂和赞扬,让形象来

10、表达他的揭露和批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不但如此,而且“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为此,广大青少年读者就更应该认真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把优秀作品中作者不能“指点出来”的“隐蔽”部分挖掘出来。读了好的文学作品不能得到充分的益处和享受,这无疑是人生的缺憾;读了坏的文学作品而中毒受害,则不但个人吃亏,社会也会间接蒙受损失。叶圣陶曾举例分析说,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几乎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是不少教语文的老师和学语文的学生却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

11、,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是安插在小说前后两部分中间的,叶圣陶分析说,小说的前一部分是平叙,后一部分是直叙,从平叙转到直叙时插进这句话,“一方面把以前的平叙总结一下(那句话本身还是平叙),一方面又给前后两部分立一个明显的界限。”这是从结构上进行分析。从思想意义方面看,鲁迅写孔乙己的前一部分时,“当然不是为了使人快活,引人笑几声;他在篇幅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批判和同情”孔乙己只是一件可以取笑的引人发笑的资料!后一部分则用孔乙己所欠的酒帐来作线索,掌柜几次的记起孔乙己,提到孔乙己,都只为他有欠帐,并不为他能够“使人快活”。若不在粉板上挂了帐,孔乙己不在面前的时候,掌柜是决不会想到孔乙己的。“不幸的人

12、在一般人心里这样的没有地位,这意思从插在前后两部分中间的那句话传达出来。”叶圣陶指出,在教这课时,如果把那句话轻易滑过,就会毫无所得。难怪有人匆匆读过孔乙己后说:“这样一个偷东西被打折了腿的瘪三,写他有什么意思呢?”这种人在阅读时不认真,所取的是走马看花的态度,当然谈不上从中得到人生的教益和美感的享受了。收在语文课本内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是经过有责任心的教育家反复斟酌挑选过的,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课内的阅读和训练,还远远达不到养成阅读习惯和培植欣赏能力的目标,必须大量接触课外的文学作品。对好的作品,要一回一回认真地读,但是,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可要留意甄别和舍弃。比如,为报仇而

13、求仙访道,修习剑术,说什么练成之后只要口中念念有辞,剑头就会放出白光,随心所欲地取冤家人头于数十里之外等等。叶圣陶说:“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很喜欢阅读这一类东西。如果阅读时动一动天君,就觉察这只是一串因袭的浮浅的幻想。这中间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这样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是文艺,不再觉得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读了一回,就大呼上当不止。谁高兴再去上第二回当呢?”叶圣陶说这些话时,心地是如此真诚,语意是如此恳切,假使有的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类“文艺”时就能聆听到叶圣陶的教诲,那是他们的福份了,他们一定会迷途知返,转而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并

14、从中随时汲取甘甜的花蜜,不断获得晶莹的宝石,有的甚至还会进而走上高层次的文艺鉴赏和文艺创作的道路。欧阳文彬就是当时很多有福之人中的一个。他说:“我从小喜欢看书。那自然谈不上什么钻研学问,不过是凭兴趣看个热闹罢了,所以一度迷上了武侠小说。老师训斥,家长责骂都无济于事,是新少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唤醒了我,那就是叶圣陶写的要认真阅读。他没有责备,没有训诫,只建议少年读者们在读这种小说时动一动天君,我读到这里不觉大吃一惊,果然不再觉得这类东西有什么趣味。”叶圣陶的文章“使我明白: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如果不抓住骨子和主旨,那就等于白读,甚至还会上当。”时至今日,我们觉得叶圣陶的见解和欧阳文彬的

15、体会仍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今在各地中小学校里,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沉迷于那些怪诞离奇的武侠小说和低级庸俗的言情小说之中,以至于荒废了学业,搞垮了身体,有的甚至做出了一些越轨的行为,应该尽早醒悟了。高中语文教材为什么选武侠小说?第二节 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关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要求语文教学应鼓励和指导广大学生“驱谴我们的想像”。他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里叶圣陶运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实际上,读者要与作者“会面”,直至“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却并不是一件易事。除

16、了前面所述“作者的心情”通常不能在作品中直接表露之外,还因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许多丰富合理的想像。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像。”作家的创作一般都是先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感受和经验,获得创作的基本材料,但这些感受、经验和基本材料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有的甚至是互不连贯的,只有借助想像,才能使之连贯起来,完善起来,变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既然作家在创作时离不开想像,那么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时当然要“驱谴我们的想像”。叶圣陶说过:“想像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想像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如果读者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想像,即使是最完美的作品,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