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3398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 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 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答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

2、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2.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

3、”,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3.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 利弊参半 B. 利大于弊 C. 弊大于利 D. 主张废除【答案】B【解析】根据“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说明孙中山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只是考试科目不合时宜了,D排除;材料无法看出科举制利弊参半,排除A;材料说明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孙

4、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4.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答案】B【解析】“密折”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奏折权,体现政策的封闭性,故 A 不正 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故C 不正确;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是地方官员上密折

5、的人数不断扩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D 不是材料主要意思。5.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 滥杀无辜百姓 B. 盲目排斥洋货C. 极端排外情结 D. 维护传统社【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及材料“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有一根火柴”便被杀害,反映了义和团的“极端排外情结”,所以应选C;AD与材料无关;盲目排斥洋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B。6.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

6、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坚持抗日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体现不出全民族抗战,排除B;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是

7、抗战的相持阶段,从材料中国民党组织的战役以及伤亡人数上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坚持抗日,故选C。【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需要学生明确:一、中国抗战存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二、在抗战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相持阶段坚持抗战,直至抗战胜利,国民党都没有停止抗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三、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7.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A.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 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C. 抗日

8、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1928 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 争爆发,故 A 项错误;1937 年 9 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而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故 B、C 项错误;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 D 项正确。8.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9、在于A.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C. 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力量D. 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答案】B【解析】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B符合题意;AC时间不符;D不符合史实。【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

10、“1938年”确定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中国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企业搬迁至西南地区刻不容缓,工业界发起了工业西迁运动,将工业大部分迁往四川。这次民族工业的西迁,对保存国家实力,支援前方的抗战起了极大作用。9. “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A. 收回通商口岸主权 B. 发展民族经济C. 维护国家主权 D. 挽救国家危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知C、D两项是清廷的意图;由“欲图商务流通”可知要发展民族经济。由“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知A项不是清廷意图,A符合题意。10. 一般认为,

1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 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 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 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任务的成果,故选A项;BCD都不是判断民主革命性质的依据。11.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12、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中文字“1905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日俄战争在中国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及革新能力的丧失使留日学生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所以B项是学生倾向革命的重要原因,ACD项中与“转变”无直接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核心语句是“1905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1901清末新政结果失败,再有此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1905年为争夺中国东北

13、而兴起日俄战争,使留日学生看到清政府的腐败,丧失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日益倾向于革命。12. 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 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B. 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 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D. 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答案】D【解析】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依据所学可以判断出这两场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广西;辛亥革命:武昌),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太平天国运动:南京;辛亥革命:武

14、昌),所以答案选D,AB符合辛亥革命, C符合太平天国,ABC三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13. 中共二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完成了创建工作。其主要原因是A. 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B. 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C. 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D. 规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答案】D【解析】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会议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运用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结合对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科学分析了中国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革命联合阵线的主张,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宣告完成,故D正确;中共一大规

15、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排除C;中共二大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这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依据,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完成了创建工作,排除AB。1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是A. 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公布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C.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答案】A【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新胜利和新发展,故选A;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B时间不符;1949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间不符;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时间不符。【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一、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三、1949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四、19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