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02776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2019102901127(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9月26日】 云天化中学郑重声明:严禁提前考试、发放及网络传播试卷,违反此规定者取消其联考资格,并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对于首位举报者,经核实奖励1000元。举报电话:0870 - 8667021 本试题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材料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2、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共48分)1、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2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

3、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关系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3宋太祖时期曾颁布诏令,要求科举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不得称呼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而只能称“天子门生”。这些诏令()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4元朝划分行政区采取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

4、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那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

5、、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开始出现“群相”现象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C隋朝 D宋朝8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9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

6、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防止武将专权B重视分宰相之权C强调监察地方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10公元691年,唐遣十人按察州郡而分天下为十道(十个监察区)后于711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不久,朝廷又因“御史秩卑望重,按时巡察,奸宄自禁”而罢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朝廷这样做()A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便于频繁更换地方长官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提高了巡察使的权利地位1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人”。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

7、顶峰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1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 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13.清初,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实行“改士归流”,帝国统一的文教制度科举制度随之推行,基层权势阶层逐渐实现由土司头目向功名人士的递变。

8、新兴功名人士阶层不仅参与兴建庙宇等公共事务,还在家族内部创造出书写祖先谱系的新传统;发展壮大后的他们进而还重构了地方历史。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随国家统一进程扩展B中央集权加强促进边疆文明发展C改土归流将宗法制推向了边疆D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14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经济日渐凋敝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15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

9、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这表明汉代()A铁犁工具已经成熟B畜力普遍用于生产C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农业实行精耕细作16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17陈旭麓指出,“在一个王朝的休养生息之期过去之后,土地集中日渐月积地成为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地主的强取豪夺B重农抑商思想影响C不抑兼并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18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

10、。这一措施()A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B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C导致地主地所有制逐步崩溃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19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B农村租佃关系盛行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D封建经济严重衰退20汉书刑法志载:“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食货志载:“赋共(供)车马甲兵徒之役,充实府库赐矛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赉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赋、税有别,功能不同B征赋是为了满足军需之用C税收是政府财政的来源D赋由兵

11、马押送,税由百官看守21“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新生产方式的形成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C商帮的由来与形成D各地区的经济交流22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

12、对海禁政策23.浙江,江西和苏松地区是明朝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此,明政府规定户部官员不得任用上述地区之人。这反映了当时( )A 选官用官注重地域间的均衡 B限制地方官与宗族势力勾结C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官员升迁 D防范官员舞弊实行职务回避24.“尽管这些家族富甲王侯,在财富的支配上显然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江津陈氏家族、潼南杨氏家族、巴蜀彭氏家族、涪陵陈氏家族从艰辛创业到成为当地著姓望族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营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离的食盐、米粮、桐油,开办钱庄,经营商号,用赚取的钱票购置大量的土地,收取巨额地租。”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传统思想B.国家经济政策C.家族宗法观念

13、D.巴蜀地方习俗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2、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 隋开皇四年,关内饥饿,隋文帝率群从逐食洛阳,同时又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仓发廪,赈济贫民,并动员富市出粟赈民,总算渡过难关。翌年五月,度支尚书长孙平建议隋文帝“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货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文帝采纳了长孙平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中国赋役制度史郑学檬主编材料三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