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际关系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2771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国际关系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代国际关系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国际关系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国际关系史.(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

2、、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

3、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奥属尼德兰并入

4、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维持分裂状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性质。 门罗宣言:1832年12月,美国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非殖民原则”,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成为美国用以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排斥了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铺平了道路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始始于18世纪末,指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欧洲列强,尤其是沙俄在争夺其领土时应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

5、这些问题多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和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通行权问题上。 产生原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导致欧洲列强的入侵;沙俄的南进政策是东方问题产生的根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各民族争取民主独立的斗争。内容: 1、 列强对土耳其的干预:对希腊起义的干预;对两次土埃战争的干预;签订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 2、 沙俄的扩张及俄土战争。 3、 土耳其内部各民族反抗的民族解放运动。 核心:列强对土耳其领土及权益的争夺。 矛盾:土耳其国内各民族的矛盾;列强与土耳其之间的矛盾;列强之间因争夺土耳其而引起的矛盾。 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10月

6、,德、奥、俄三国皇帝在维也纳正式订约。规定通过磋商协调三国利益;当缔约一方利益受他国侵犯时,三国协调行动;首开欧洲政治集团的先河,是欧洲新格局的开端。1881年6月18日,三国再次缔结三皇同盟条条约,是一个中立协定,规定缔约一方与他国交战时,另两方保持中立;遵守禁止各国军舰通过海峡原则;俄国直接获利,在外交上位抵御英国设置了保证。德国则可以开展反法外交。 三国同盟:德奥意组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成立,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将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将给予支持,奥保持中立,并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任何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以上国家攻击,其他两国将参战。

7、其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 英日同盟:俄国独东北的局面使日本和英国感到不安。在英国倡议下,英、日双方于1902年1月在伦敦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为:(1)双方强调承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并使其中任何一国“完全不受到侵略”,当英、日的“特殊利益”受到威胁时,两国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2)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作战,他方应严守中立;方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作战,他方则应给予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并由两国协商后媾和。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的,它的建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破产。 亚琛会议:俄普奥英法1818年9月

8、在亚琛召开的一次关于欧洲协调的会议,主要解决法国赔款和从法国撤军的问题。10月19日,签订亚琛条约,盟国同意提前撤军。11月4日,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新的五国同盟具有持久联盟的性质,目的在保持欧洲的协调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波旁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都有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701年,法王路易十四之孙菲利普宣布继位,法奥开战。英荷担心法国吞并西班牙殖民地因而加入对法作战。1713年和1714年分别签订乌特勒支和约和拉斯塔特和约。 航海条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贸易条例。1651年通过,主要针对荷兰。规定:凡从欧洲运到

9、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地船只运送;凡从亚洲、美洲、非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直接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发。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年,法国与英、荷、奥、西等国的联盟进行的争霸战争。当时法国的扩张对欧洲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众矢之的。1686年,荷兰联合奥地利和布兰登堡组成反法的奥格斯堡同盟。法国最终被迫签订了莱斯威克条约,退回了西班牙许多土地,殖民势力受到削弱;英国则巩固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并同法国签订了有利的商约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死后,皇女特雷西亚

10、继位,普、法、西、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等拒绝承认,发动了针对奥地利的战争。英、荷、俄支持奥地利。战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南亚。双方签订阿亨和约,特雷西亚的王位得到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部分领土割让给西班牙和撒丁。法国海上力量一蹶不振。实际是英法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遗产战争(16671668) 法国为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与西班牙进行的战争。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之女Marie Therese,1665年,查理二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体弱多病。两年后,路易十四借口其妻是现任西班牙国王之姊,宣称拥有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以此向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

11、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是向西班牙宣战。这场战争打开了通往荷兰的大门。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the Treaty of Aachen),战争结束。北方战争(17001721) 沙皇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战前,俄国、瑞典实力上升,土耳其北进,而处于战略要地的波兰相对弱小。而西欧诸强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顾及。战争以俄瑞为主,于1700年开始历时21年。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几乎卷入了全部欧洲国家。其间双方各有胜负,同盟组合与分化也多次变化。结果俄瑞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圣彼得堡,海上

12、力量不断增强七年战争(17561763) 英法争霸,普奥争夺地区霸权,同时俄罗斯为推进扩张政策与普鲁士的关系恶化。在此背景下以英普和法奥俄瑞为首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

13、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波兰-萨克森问题 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厚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

14、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神圣同盟 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针对法国大革命以及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所建立的国家联盟。最初由俄、奥、普组成,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主要发起者,同盟国表面上强调三国时根据基督教义组成同盟,缔约各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要互相帮助,实际上列强希望借此维护在维也纳会议上确定下来的各国利益和欧洲旧秩序,反对资产阶级和民族革命。此后欧洲几乎全部国家都加入了其中。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

15、反对并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 四国同盟 英俄普奥为保证1815年巴黎和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同样具有维持专制制度,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性质。拿破仑战败后,在签订巴黎和约的同时, 英俄普奥又签订四国同盟条约。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旨在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和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五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但在内部列强之间的利害冲突和外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该同盟只勉强支撑了7年便于维罗纳会议后瓦解了。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因沙俄的扩张计划所导致的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为争夺土耳其权益而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尤其是争夺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控制权。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保护权问题。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并于1856年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并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同时,英、法加强了在地中海和土耳其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