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2732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烛之武习题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习题教案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烛之武习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学习做题技巧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点滴积累的好习惯重难点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教 学 内 容活动教学设计课内检测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

2、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晋、秦围郑,是因为郑对晋无礼,并且背叛了楚国,两军很快占领了函陵和氾南。B、佚之狐一“必”字,既写出他洞察时局之透辟,又写出烛之武才干过人。C、烛之武开始很谦虚,但最终还是是以国家为重,接受

3、了郑伯让他退敌军的使命。D、烛之武退去了秦军,使子犯看到了时机,他请求晋侯马上进击郑国,这样可独占郑国。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烛之武对秦伯说,灭郑对秦没有好处,晋国也不会听任秦国吞并郑国。B烛之武对秦伯说,您灭亡我们郑国等于给晋国增加了土地,相对地削弱了您自己的力量。C烛之武对秦伯说,您接受过晋君恩惠,却对晋君大加防范,晋君对此不满,您是知道的。D烛之武对秦伯说,秦晋灭掉我郑国之后,晋国会把矛头指向秦国,因为晋侯是贪得无厌的。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文中看,晋郑的矛盾战争与秦国与并没有什么关系。B烛之武不得志,是郑伯一

4、手造成的,尽管佚之狐力荐烛之武。C秦伯从烛之武的话中知道了与晋灭郑不但没有好处,还会对秦不利,于是撤兵。D秦军退去后,晋侯也作出了正确选择,从郑撤军回国。4.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皇帝对自己的谦称。B执事:指管事的人,古代官吏身边的侍从。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文中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C封: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也就是堆土植树为界,后引申为疆界,田界。文中“封”即疆界。D武:指与军事、武力有关的。文中“不武”的“武”指在使用武力时应具有的道义准则。5解释加点词语:阙秦以利( )晋,

5、唯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寡人之过也。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外阅读司马迁赞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

6、可以谕大也。翻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翻译: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国人称善焉: 善哉,祁黄羊之

7、论也! 小结反思答案:1.C 2.C 3.B 4.A 【译文】 论语讲: “一个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正好用来说明李将军。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讲的虽是平常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 “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

8、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