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602477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下学期语文考试14 / 14 作者: 日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初二下学期语文试卷(人教版) (总分:150分包括卷面分5分 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读下列这段话,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 )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bn( )梅花,深黄的qng( )口的蜡( )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2分) _,飘逸着沁脾的清香;_,散发着浓烈的祝福;_,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着这淡淡的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生命

2、是酒 生命是咖啡 生命是茶 A、 B、 C、 D、 3、参照加点的文字,将画线部分加以调整,使整段话更整齐、和谐。(2分)正当平缓似锦绣的黄河得意之时。她突然以数里之阔的水面。跌入百尺宽的峡谷。发出的声响如虎啸震川,浊流如奔涌如腾飞的巨龙,悬垂的水流如张挂的天幕,激起的水珠如四溅的钢花,使每一位风尘仆仆走近她的游客都受到强烈的震撼。画线部分应该改为: 4、班里要开展感受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以下活动:(8分)(1)写一句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或格言。(1分)(2)仿写句子。(2分)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它像 , 。(3)为了教育孟子。其母

3、三易其居,古今中外象这样的事例不少,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请你写出一个著名的事例或能给人启发意义的故事。(不少于50字)(3分)(4)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设计一句手机短信,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不少于15字)(2分)5、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10分,前4小题每题1分,后3小题每题2分)(1)风声一何盛,_。(2)_,儿女共沾巾。(3)念天地之悠悠,_ .(4)_,坐看云起时。(5)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巧借两个含情感色彩的地名与他的心情暗合,表现他的凄苦处境的诗句是_ , _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4、_,_。(7) 春天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我国古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描画春天的名句,请你写出最喜欢的两句_,_。6、名著填空(4分)(1)名人传主要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_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其作者是法国的_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_号潜艇的故事。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 ”二、阅读训练与提高:(60分)(一)鼾声 (21分)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

5、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

6、、亲切的鼾声。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我在这头应道:“睡吧。”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

7、声说:“鸡都叫了,睡吧。”我哽咽着答道:“睡吧。”7、这篇文章以_ 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横线上: _ _ _ _ _ 。(4分)8、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 (3分)9、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 (3分)10、简析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的原因。(4分)第一次是因为_ ;第二次是因为_ _ 。1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_叙,其表达作用是_ (4分)12、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 _ (3分)(三)(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

8、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0、本文的作

9、者是( ) ,他是( ) 朝文学家。(2分)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俟其欣悦 ( ) 媵人持汤沃灌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 腰白玉之环 (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3分)2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4分)三、作文(50分)2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作文。 1、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2、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 3、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3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1根

10、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30分)1、rn 瓣 磬 l 2、B3、发出的声音如震川的虎啸,奔涌的浊流如腾飞的巨龙。4、略5、(1)(2)(3)(4)略(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略、6.略二、阅读训练与提高:(60分)(一)(21分)7、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8、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9、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10、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 11、插

11、 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 12、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三)20略21、等待 热水 通“披”,穿 腰佩(用作动词)(4分)2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分)23、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意同即可,3分)24、例: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

12、,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2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六单元试卷(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轩邈(mio) 衔觞(shn) 食(s)马者 负箧(qi)B、清冽(ni) 谪(zh)守 属(zh)予 靧(hu)面C、堕(hu)事 觥(gng)筹 晦(hu)明 卷(jun)石D、折戟(j) 媵(yng)人 外见(xin) 鸢(yun)飞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互相轩邈(高) 造饮辄尽(往、到)B、不以千里称也(出名) 緼袍敝衣(旧絮)C、照汗青(指竹片水分蒸发如汗)千里共婵娟(指月亮)D、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杂然而前陈者(摆开)3、找出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或置酒而招之 B、黔娄之妻有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