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1920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Word版含答案汇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求谏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俨肃(yn)钳口(qin) 鲠议(n)王珪(u) 荛(ch ro) 狂瞽()诋诃(d h) 愆过(qin) 纂组(zu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假(2)信(3)属(4)因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保全)(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4)护短不纳(形容词作名词,短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失其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脸色。今义:面貌,容貌;指脸上的表情

2、;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现象。(3)惟君臣相遇。古义:相互对待。今义:相逢;遭遇。(4)纂组伤女工古义:女子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制等工作。今义:女性工人。(5)首创奢淫古义:首先倡导。今义:最先创造。(6)及其满盈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有从属关系。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被动句)译文: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被动句)译文:说的话如果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译文: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

3、怨恨。(4)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定语后置句)译文: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大多显得心怀恐惧。(5)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定语后置句)译文:百官中觐见的人,(见到他)都会慌了手脚而举止失当。常识速览后世史学家的榜样吴兢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吴兢修史有两大特色,一为尚简,即简明扼要。他撰的史书今日所能见到的只有一部贞观政要,较系统地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二为直笔。吴兢初入史馆即愤愤然于武三思等的“苟饰虚词,殊非直笔”之行径,认为“国史

4、之作,在乎善恶必书”。他私撰本朝国史,就是为保留历史真相。吴兢最为关注、突出强调的史学特质就是“直笔”二字。治国安民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

5、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作用的历史著作。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 整体感知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和任贤用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伟略的治世明君。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1唐太宗

6、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_【答案】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太宗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2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_【答案】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用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3请赏析“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

7、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_【答案】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 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尤其重要。4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_【答案】(1)比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2)类比。讲古代圣主

8、与诤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说理中肯。(3)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称己“狂瞽”,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问题。5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_【答案】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来弥补自己的过失。6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_【答案】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

9、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回答问题。7在第五段中,唐太宗是如何阐发“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一观点的?_【答案】开头唐太宗引用论证,借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来引出“求谏”之需要。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以“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为例,得出“求谏”的观点。最后又从反面论证观点,“一人听断”“安能尽善?”说明“求谏”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唐太宗的论证观点,思路清晰而严谨,语言婉转而中肯。8第六段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